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2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70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450篇
社会学   6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 ,张世英与陈志良两位教授从不同的侧面对现实、虚拟、创造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都强调了研究现实与虚拟的关系的重要意义。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我们组织了这次哲学对话。陈志良与张世英认为 ,创造是我们时代的灵魂 ,而要确立创造这一新的人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实践方式 ,必须重新审视现实性范畴和现实性哲学。现实性范畴曾是传统哲学的基础 ,但仅仅囿于现实性是不能达到创造的目的的。我们应该超越现实性范畴和现实性哲学 ,对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做出新的哲学思考。虚拟作为一种符号文明、规则文明和数字化构成 ,它既指向现实性 ,更指向各种可能性、不可能性和不存在性。科学史、思想史和人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虚拟在创造中的作用。在未来的数字时代 ,虚拟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中介方式和实践方式 ,将使创造更显辉煌。有关现实、虚拟、创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极有价值而又亟待开发的哲学研究领域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 ,并不断提出新问题 ,建构新理论。  相似文献   
42.
我于1933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部的永康市四路口中村。1956年幸运地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学期间,中外哲学家的深邃睿智深深地打动了我,哲学的思辨性、抽象性为我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北大哲学系一流的师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望,为我后来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61年,我从北大毕业,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符合了我的兴趣,满足了我的爱好,也开始了我在学术生涯漫长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可是,中国哲学史,从先秦到现代,悠悠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典籍浩…  相似文献   
43.
协同学是一门充分定量化的现代系统理论,它对系统自组织过程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分析从多方面表现出辩证思维的闪光。为了建立结构形成演化的普遍原理,协同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了世界统一性问题,其内容渗透着差异与同一、部分与整体、合作与竞争、支配与服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矛盾关系。协同学的出现证明辩证法对现代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4.
角色意识与角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色意识和角色伦理涵盖个人的所有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论的深化,它关乎个人人格的外在表现及其在角色活动中的进一步塑造成型。本文以理论的方式说明了个体道德行为和活动的实现方式及其进境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分别考察了设计创新与演进创新两种模式,认为设计创新适用于“生产性”的事物,是创新的理性化与程序化,但也存在着“设计失效”的情况;演进创新适用于“生成性”的事物,是大尺度时空范围的创新模式,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极为明显。在实际的历史的创新活动中,设计与演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演进中的设计、设计中的演进。  相似文献   
46.
建构·反思·反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反映是双重决定的 ,没有自在客体就不会有观念客体 ,没有概念结构对自在客体的分解 ,也不会有观念客体。思维的建构就是指思维通过概念、范畴关系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进程 ;反思思维直接产生于思维内在的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 ,其作用在于 ,批判、否定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并形成新的建构性思维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思维圈 ;思维反映存在不仅通过实践及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而且通过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形式 ,通过特定的主体坐标系来进行 ,并通过实践反思的形式不断发展 ,反映是在主体、客体、反映形式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主体依据自己的反映形式对客体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的信息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47.
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现象。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冲突和对立,是美学在当代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学中两大派别的分歧,深刻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美学各自得以产生存在的历史文化科学背景及其哲学基础。只有全面理解现实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解决美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长期争执不休的矛盾。  相似文献   
48.
科学技术动力论——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曾提到过多种动力及其相互作用,但过去人们往往重视阶级斗争,而忽视了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本文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背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大动力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动力系统中上升为起支配作用的、决定性的力量;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如何迎接当代两大挑战——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与改革的挑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否定之否定规律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从总体上看是发展着的”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事实分析的笼统的哲学概括;以静态的“存在”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是不能揭示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完全是事物进行“内在否定”的结果,而是“外在否定”同“内在否定”协同促成的结果;事物发展的单线式、循环式的“三段式”道路是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发展不是决定论式的,而是取决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50.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将因明与佛学割裂开来的做法 ,通过对佛学缘起说与因明论式之间关系的具体论述 ,阐明佛学对因明的影响极为深刻、广泛 ,而因明对佛学的普及、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