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原瑞琴 《学习与探索》2007,1(2):210-213
范祖禹《唐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论著作。在阐述治国安邦之道时,范祖禹强调正君心、任贤能,偃武修文、安定社会,以及政令统一、上下有序等。这些政治思想从不同的角度集中反映了范祖禹的国家职能观,并对今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及其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有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戴维森提出的“非理性悖论”揭示了非理性论证在实践推理中的两难困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不同的判断理性的标准。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理性的准则是以“理”为核心,“合理”(to be rational)即“有理”(to be reasonable)。此“理”表面上表现为普遍之“义理”,但实质上却是服从于某种具体的道德规范。据此,在中国哲学中,实践推理中的非理性演变为“无理”(non-ra-tional)或“不讲理”(unreasonable)。通过对比分析戴维森和中国哲学对非理性的认识,可知两者在“认知判断”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同取舍。  相似文献   
14.
江怡 《求是学刊》2006,33(1):39-45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态度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科学素质是全世界的共识.科学素质包括四个因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四者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容易混淆.科学精神是本体论承诺.科学态度是认识论承诺,即科学知识可靠性的物质保证.科学素质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科学态度是这个系统的序参量.因此,这个系统符合协同学的自组织原则.同时,这个系统的输出又必然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又反过来进一步整合大系统.于是,这又是一个超循环论模型.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是端正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蜕化为"自保性规避""被动性失衡""排他性内卷"格局。"善治"愿景下的个体多重角色演绎与共同体良性互动应当区分不同空间性质以避免行为失范,强化依法治国以协调相关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情境学习和责任认知重构"疏堵有方,张弛有度"的行为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政府为主导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形成了灾后重建的"中国经验"。从相对需求法则和相对优势法则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政府资源分配的机制和逻辑,可以发现:(1)相对需求法则是政府资源分配的首要原则。家户住房损失越严重,林地和耕地受损越大,其获得的住房补贴款就越多;人员伤亡状况越严重,非农业生产损失越严重,其获得的生活补贴就越多。(2)相对优势法则在政府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显著。家户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越高,其从政府得到的住房补贴款和生活补贴的数量就越多。(3)银行贷款则更多的是遵循相对优势的法则,家户的震前经济地位越高,其能得到的贷款就越多,反之,则贷款额越低。(4)政治资本对于政府资源的分配并无显著影响,党员身份并没有提高其家户资源获取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19.
《汉唐风土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一书是青岛大学历史系李传军副教授的新作.李传军兼具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学术背景,师从我国著名民俗学者萧放先生研习历史民俗学,不断探索民俗学与历史学及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可能性.本书是作者学习和实践历史民俗学理论方法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和自然生态问题,即新的“天入关系”和“古今之变”,已不能完全涵括在“普遍与特殊”的思维框架中,它应当同“整体与局部”、“多元与统一”的思维框架融合起来,形成“自生与共生”即“差异互动”、“和而不同”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因而,当代中国思想学术所应当确立的“主体性”,必须既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广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