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文化面临着各种风险。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也是大学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发达国家在大学文化安全体系构建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重视制度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相容性、注重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相容性、塑造独特性增强大学文化的生命力、坚持开放的理念等。未来我国大学应重视制度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让大学精神传承民族精神,突出大学文化的特殊性,培育开放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32.
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结构,技术不再只是客体与工具,它也塑造和改变了法律所处的宏观环境,法律与科技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财产形态的知识化、数据化、信息化与虚拟化,给整个法律系统的代码化、算法化与学习化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传统法律范式在全球化、私有化、数字化潮流中出现不适。信息业巨头在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新型法律平台上,在跨国层面重塑并主导信息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进而带来一系列技术风险。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必须重新设计法律战略,在重构法律体系、平衡群体利益、主导规则制定三个层面增强前瞻意识。  相似文献   
33.
仅视"中华文化"为"道德文化",是片面的。"中华文化"有"道德"之一面,但并非仅为"道德文化"。倡导"道德文化"者,以儒家为主;此外又有释家,倡导"智慧文化";尚有道家与道教,倡导"身体文化"。儒、释、道三家有共同目标,曰"可久可大可新"。各家各派之别,乃路径之别,非目标之别。儒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德修"或"修性";释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智修"或"修心";道家与道教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体修"或"修命"。路径不同,乃"术"之异;目标相同,乃"道"之同。"中华文化"即此"道同而术异"之文化体系,非仅为"道德文化"也。  相似文献   
34.
基于对英国宪制之一元化民主传统的认同与重述,贝拉米在《政治宪治主义》中构想了一种常态政治下的"政治宪治主义",以显著区别于欧陆及美国的相关政治宪法论述。贝拉米从权利冲突的性质入手,批评了司法审查的权利论基础,赋予了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以政治性质。在规范基础上,贝拉米接续了当下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念,对政治与权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铺排并最终指向一种确保平等和参与的民主框架。贝拉米在理论上并未根本拒绝宪法政治,但认为常态政治本身就具有宪法意义和优先性。这样一种更为平和的"常态政治宪治主义"为中国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进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中国当下的宪治转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35.
设想了一次非常英国式的“武装动员”。宪法神话是有用且必要的。在稳定、秩序和安全的名义下,多数人依据宪法神话将政治权力交给少数人。冲突是政治宪法主义的必要原则与核心原则。多数人在少数人滥用权力之处重新觉醒,正是冲突的潜在可能性形成了对政府的最终制约。在极端时刻,政治冲突的力量将揭露、破坏并创造一个新的宪法神话。汤普金斯和贝拉米的著作对格里菲斯作出新近诠释,将政治下降到议会形式,从而封闭(而非扩大)了争论和讨论的领域。然而,对政治的狭窄解读将面临诸多限制。若要保持(或恢复)宪法之健康,更富活力且更具反思性的路径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6.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一直是解释乡土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范式。但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裹挟,我国中部地区的农村已呈现空心化的态势,乡土社会的主体缺席导致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无法呈现。在此背景下,吴重庆教授提出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概念。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吴重庆教授、姚中秋教授和吴宁博士重点讨论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性及行动逻辑、熟人社会构建中的儒家价值、宗族和小农经济的正名、儒学下乡与基层社会的重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回归等话题。本刊辑要整理了此次对话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7.
<正>一本好书启蒙一个时代。当今中国的政治焦点是如何将反腐进行到底,使反腐常态化、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挖掘中国腐败与反腐的历史根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中国政治反腐已经挺进到深水区,习近平领导中国正进行一场伟大的反腐倡廉的救党救国运动。2015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兴教授的著作《中西元点政法比较:三王主义和三民主义》,从中西政法文明的古典源流上对比了中西古典政法的区别,挖掘  相似文献   
38.
分析甲午以降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构建法、书写法,可清晰发现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汉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国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华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学者们分别采用三套格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从"格式学"角度观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汉学"对应比较哲学之"西化比"格式,谢无量、胡适、冯友兰等采用之;"国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并置比"格式,张东荪、张岱年等采用之;"华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化西比"格式,目前正在构建中,所得必为"华学款中国哲学(史)".对于"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构建与书写,文章给出三大展望.  相似文献   
39.
2013年12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知行思想年会",汇聚了16位来自政治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界名家和新锐才俊。思想先锋,学术多元,延续首届年会"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本届年会继之以"中国时刻的思想创发"为主题,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现代治理而展开高端学术切磋。伴随着中华精神之振发和一系列变革,下一步的走向则亟待回应现有的局限而做出自觉的超越。超越的力量既来源于体认文明的深层源泉,也催动着适应于现今中国的制度创新。这一方面需要从现代秩序经验中汲取构建良好制度的点滴,另一方面亦须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体认中返本开新。基于上述体认,本刊作为此次会议的协办方,共襄盛举,特辑录其研讨内容以飨读者。以下内容已经发言者校阅,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40.
管志道是晚明儒者中的一位卓异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三教对话、注疏儒家经典,留下了体量庞大的思想著作。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下,管志道的理论贡献未能获得充分认识与公允评价。近代以降,虽渐有学者注意到其人其学,但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在七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管志道历经半生求索、几度思想转折,方才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通过对管志道思想探索的整个过程开展分阶段、历时性考察,从而使其思想源流与学说概貌得以呈现,晚明儒学多元展开的动力与趋向也有所显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