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对现代、现代性概念的词源考察,分析了蕴含在其中的时间意识。在对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产生及类型的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于两者之间与生俱来的悖论,指出产生这种悖论的深层原因,并分析了一些现代、后现代之间存在的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   
42.
分析指出,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中女主角华蓉的遭遇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在爱情问题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错位;她的爱情悲剧,折射了具有古典理想爱情观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坚硬的现代现实之前的溃败,和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对古典理想爱情观的坚守。  相似文献   
43.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44.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45.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和不稳定生存境况日益常态化,城市中产阶层的年轻人迫切希望在这种脆弱与不安中寻求稳定的依托,因此催生出新的情感适应机制。以“奋斗”为主的情感激励已不再足以激发青年群体将积极情感投入到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在“抵抗与收编”的论述之外,新中产青年开始将他们的情感投入转向更微小、更可控的生活目标。“考公热”“从事轻体力劳动”和“被裁员后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等现象都表明,随着中产阶层原有的生活想象变得越发遥不可及,他们开始创造一种妥协式的美好生活愿景,以适应和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相似文献   
47.
李秀华 《殷都学刊》2009,30(3):130-134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崇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干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48.
49.
美国哲学家努斯鲍姆新近在《波士顿评论》上再次对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赫卡柏》进行探讨,涉及女权主义、复仇相关论题。本文将以尼采对欧里庇得斯的著名指摘为切入点,试图理解努斯鲍姆对尼采的指正与辩护,并借助对《赫卡柏》的文本分析以及努斯鲍姆在《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一书中所作的解读,主要围绕该书第十三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背叛协定”来展开论述,各部分分别探讨了预言、友谊、复仇、酒神精神等问题,并以人与协定的关系变化来思考悲剧行动的根源,考察尼采与欧里庇得斯之间存在着的对悲剧的共同诉求,而这同样也是笔者为欧里庇得斯所作的辩护。  相似文献   
50.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可说是民国时期训校《老子》最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其书融前代八十四种《老子》版本进行校勘,足见其校勘之广度.蒋氏的研究其实为我们重校王弼本《老子》提供了一个借鉴.蒋氏之训诂理路承自王念孙,多以汉魏古训为遵,探求文本原义,其训诂多平实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