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4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语言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富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范式。然而,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西方外来强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固有文化体系面临解体,学术研究深受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中国传统学术从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范式发生转型。与此相应,中国传统语言学也随之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中国现代语言学在形式描写、结构分析、历史比较等方面突飞猛进,成果丰硕,终于跟上了世界学术研究的脚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2.
童岭 《社会科学战线》2022,(2):93-103+281-282
唐代的南山大师道宣,是四分律宗的鼻祖,也被佛教史学者称为"中国佛教史学之父",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史上有着不灭的光辉。在道宣涉及"佛教历史"的三大著作《续高僧传》《广弘明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之中,《广弘明集》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均成书于麟德元年。特别是对于深感天年将近的道宣来说,《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可以说寄托了他最后的深意。从《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北周末年至隋代的佛教史"感通"叙述中,可以探究道宣对于隋代重兴佛法的深意。通过对隋文帝手敕修建的相州大慈寺塔、隋京师日严寺石影像等条目的分析,将其与北周武帝的废佛灭法、隋初的尉迟迥反叛、隋末杨玄感叛乱、大业六年弥勒教盗贼之乱等事件相结合,可窥视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佛教史书写的背后之意。中古时代末法思想盛行,道宣力图对隋文帝与隋炀帝采取不同的叙述与评判立场,其实隐含了他对唐高祖武德沙汰令的否定以及末法危机感,也蕴含了他对唐高宗、武则天护法的希望。  相似文献   
53.
随着科举制在北宋的日趋完善,庶族士人逐渐成为政治、文化的主导者。他们是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新型士人,这种身份对于审美趣味产生深刻影响。概而言之,就是富“文”又重“道”,士人需要在雄厚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审美趣味超越政治上的朋党之争,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它既是对异己趣味的排斥与区分,又是对相似趣味的认同与融合。无论是区分,还是融合,士人都有明确而自觉的意识。在北宋士人的共同努力下,审美高度繁荣,超越前人,创造出诸多新的审美范式,对于此后的审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而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55.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56.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58.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语言的经济价值,将语言战略纳入国家战略计划之中;向世界推广本国语言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如何将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做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助力,也成为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语言需求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原生动力,是我们进行汉语国际推广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了解学习者的汉语需求,是我们扩大汉语需求,促进语言消费与就业,带动汉语文化产业,发展语言经济的第一步,并且还要积极推动语言经济激励政策纳入汉语国际推广规划。  相似文献   
59.
启蒙与传统     
很多学者谈"启蒙"最大的弊端是抽离了启蒙的历史具体性,空谈启蒙,这个历史的具体性就是传统.传统思想对外来思想的统摄虽然被认识到,实际上重视不够.启蒙在实践层面并不仅仅是价值问题,而是各种力量的博弈,有效的启蒙必然在各项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这就需要考虑启蒙的策略.长期以来,这个问题被掩盖了,单纯以价值判断代替了实践层面可行性的思考.实践层面可行性主要是对传统的深厚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与启蒙思想的共鸣,因势利导,在不导致社会动乱的前提下推进社会的变革.这个过程也就是启蒙思想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60.
元明时代出现的以赋学为引领的大量文学辨体论著,其内涵的赋学批评文献,以其丰富性与自觉性,昭示了这一时期赋学批评继汉晋以后开辟新纪的理论建树。这种文学辨体思潮与赋学复古的契合,呈示出一种特有的应用困境与理论新域,而以群体言说、创作拟效、辨体证伪与本色批评构建的"祖骚宗汉"的赋论思想,正与当时"一代有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史观相融织,代表了由"破体"走向"尊体"的赋学批评新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