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53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结构是理解《周易》的关键,它不仅体现在卦象、爻辞之中,同时也是其思想意义的生成因素.所以,《周易》结构的研究既是其文学研究的重点,也应是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周易》本体结构研究、历史结构研究、思想结构研究、语言艺术结构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不难发现,古今学者对《周易》结构的研究有限,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入.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古人曾以"诗圣"之名称许曹植、陶潜、李白、杜甫。而清末以来,"诗圣就是杜甫"的观点似乎成为不刊之论了。评判"诗圣",究竟是以诗歌艺术价值为标准,还是以诗歌的道德教化为标准,这是应该澄清和解决的学术问题。我们认为,评判"诗圣"的首要标准是诗歌的艺术价值,其次是诗歌弘扬圣贤先达思想,以及善化人心、教化社会的功效。在数千年的诗史上,"诗圣"不止一人,"中国诗圣"当为集合名词。从诗道、守训、弘儒、入圣四个层面论证陶潜的"诗圣"之名,并认为,陶渊明堪为中国首席诗圣。  相似文献   
104.
于茀 《文史哲》2002,(6):137-143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的存在物 ,它的最外层载体是语言 ,从语言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角度来说 ,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物性”。但是 ,“物性”不是它的本质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与精神相关 ,所以 ,以对待“物”的态度来对待文学作品是行不通的 ,过度的抽象分析甚至总结出模式和规则 ,是有悖精神原则和文学本性的。因此 ,如果作品存在方式理论走向机械的技术化分析 ,就必然陷入困境。中国传统文论为走出这种困境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5.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中钩稽出反映清末民初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戏曲活动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描绘了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活动的繁华盛景;二是呈现了哈埠戏曲百家杂糅、崇尚武戏、尖新风趣的个性特征;三是反映了官方和知识精英阶层追求的“教化”功能与戏园大众追求的“娱乐”功能的矛盾.这些戏曲史料对考察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与描写时间的诗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在面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之时,表现出的忧生之情与时不我待的功业意识;看到了陶渊明在晨夕交替,四季更迭中,体现出的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还看到了陶渊明面对无限时间与短暂人生时,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时间的意象世界。在陶诗的时间意象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08.
曹操与谋士的关系,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的一个层面,在魏、蜀、昊三方中表现最为复杂,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厚。整体可视之为君臣关系的扭曲形态,但也有前后期的差异。前期是君臣关系的常态为主,扭曲为辅;后期则演变为扭曲为主,甚至大开杀戎。其演化轨迹是扭曲趋势愈演愈烈,光彩渐失。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还有人性的因素。在封建专制政体制约下,曹操与谋士关系的实质是主奴有别,谋士们无法摆脱其人身依附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9.
王逸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后世楚辞学者多从之.清代胡濬源则认为此说非是.近现代学者或从王逸之说,或证成胡氏之说.胡濬源等否定王说的主要根据是认为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不可能有道家神仙思想和黄老学说.近些年来,大量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出土并整理发表.这些出土文献证明,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及黄老思想已广为流传.《远游》中有黄老神仙思想是符合当时楚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现实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思想层面否定屈原的《远游》著作权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叙事中被嵌入了强势的主流权力话语,致使合作化小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学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而处于被政治意识形态压抑和规训的状态。但是,这又不能一概而论,在赵树理、周立波等少数作家笔下还是能够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潜隐着与主流话语相龃龉的"民间"话语。从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话语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潜在"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