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中,性爱主题几乎变成了叙事的根本动力.文学抛弃旧有的宏大叙事,对感性肉身和刺激进行自然主义的渲染,本能化、欲望化的叙事则构成90年代以来文学的突出特征.然而,对性本能的过分张扬必将导致文本艺术张力缺失,失掉历史的厚重,危及作品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22.
《穷愁志·文章论》集中地反映了李德裕的文学观,在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其真伪问题,后人却有不同看法,而在内容的具体阐述,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章论》以及李德裕代表的文章观。首先考证了《文章论》的真伪,认为当属李德裕所著;其次辨析《旧唐书·武宗纪》中论及李德裕文学观的相关材料;最后,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分析了李德裕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3.
地域色彩是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土地"在乡土文学中既是故事展开的现实的物质背景,更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乡土作家必须立足乡土又超越乡土,才能开掘出作为人类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生活的深刻而普遍的意义。新时期的作家应以开放的姿态,从文学观念、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广泛学习借鉴,坚持民间立场,有深度地揭示乡土中国的"乡土"、"乡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曲折的嬗变,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4.
论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做好弱势群体工作,因为当今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已表征着社会的不和谐,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以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为先导引领和谐社会构建;目前应着力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25.
王洪芳  李铮 《理论界》2006,(4):164-167
新闻采访权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其权利基础是新闻自由,它是新闻自由的固有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我国法律确认了言论自由,但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区别决定了新闻自由不能被言论自由所包含。在我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护缺位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上以暴力或非暴力方式侵犯新闻采访权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作者对新闻采访权的法律保护进行了立法构想,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6.
论保辜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辜制度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惜乎法史学界探讨很少。本文主要从保辜制度的演进、概念及其类型、立法基础等方面对它进行论述 ,以期进一步深入对该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7.
楚文化中的女性思维源于其特殊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本文考察了楚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论述了楚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受到南方和西方女神崇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民族的女神原型,阐明了女性思维对我们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在我国已开始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 ,并引起各方面重视 ,这一教改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挑战 ,它将是中国教育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对学生创新素质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俄勒冈州Oregon/Vancouver研究性课程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课题方案、课题实施程序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个关键问题 ,以期对我国实施研究性教学给予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9.
我们党的凝聚力由精神凝聚力和物质凝聚力两个部分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指明了方向 ,是党的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践行“三个代表” ,增强党的凝聚力 ,当前应在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实现共同理想等方面下工夫 ,不断增强党的“内聚力”和“外聚力”  相似文献   
30.
社会公正——认识和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长明 《天府新论》2005,8(2):98-101
当今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但人们在对弱势群体还缺乏一种社会公正的理念和认识维度,致使在处理和对待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上有失公允.长期以来,社会公正的问题倍受西方理论家关注,我们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亦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社会公正应首先体现在社会权利的平等上,其次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后要解决的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