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39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22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396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它所带来的挑战更多地源于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体制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矛盾,这使公共政策调节成为必须。仅仅调节人口政策、仅仅调节针对老年人的政策或某一部门的政策都不足以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应当以社会整合和长期发展的视角来重构当前的公共政策体系。在重构过程中,不仅要统筹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而且要统筹短期目标与中长期战略的联系。因此,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解决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问题、支持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2.
虽然朱子对《大学》的经典解释早已受到质疑和挑战,甚至已经跌落为对《大学》的诸多解释中的一种而已,但是从工夫的角度解释的朱子的《大学》,却仍然具有生命的力度和实践的效验。《大学》乃朱子一生学问之重心,在朱子看来,《大学》就是讲工夫的。本文试图具体阐释朱子《大学》与工夫之关系,以及三纲领与八条目、格物与敬等工夫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3.
马克思哲学进步到现代西方哲学是一个伪命题。不能为了编造这种命题而扭曲和混淆别人的观点;对现代西方哲学不能简单否定,但只有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才揭示了现代哲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只谈一般唯物主义观点而否定实践观的核心作用,不是维护、而是贬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34.
杜威分析了民主的三大基本原则:自由、平等和博爱,指出自由总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具体的自由,而不是封闭的原子式个人的抽象自由,社会控制是保证个人自由所必须的条件;平等意味着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自由发展他自己的才能;博爱就是要国民自己觉得是互相联合统一,有密切的相互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5.
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对现代性的思考,一般而言,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福科和哈贝马斯之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在罗蒂看来,福科对启蒙及其现代性的批判秉承了尼采,而哈贝马斯则忠诚于康德;前者不愿把自己的理论仅仅放在纯粹而狭隘的私人领域,而哈贝马斯则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对启蒙核心价值的激烈批判将带来实践上的灾难.究竟如何评价哈贝马斯和福科之争,罗蒂透过新实用主义的棱镜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3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西方政党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诸多困惑、危机与挑战的同时,率先开启了意识形态话语政治的现代性调整,根据差异、多元社会的发展要求突破了左翼与右翼政治观,打破了过去政治主体习惯于在"左"与"右"两维坐标中进行线性思维和单一决策的理念,积极调整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叙事,谋求务实地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政党也很好地借鉴了西方政党的经验与教训,自觉适时地放弃宏大革命话语叙事,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建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一种崭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7.
余永林 《理论界》2010,(4):109-110
布尔迪厄的语言学说建立在对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基础上,不同于索绪尔对语言的静态考察。布尔迪厄对活生生的言语做出了动态剖析。  相似文献   
138.
孙晓艳 《理论界》2010,(2):93-94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不能解释现实中知行分离的情况。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心即理"这一阳明早期提出的命题中便开始孕育,更是对作为其统帅和根本依据的"致良知"思想本身之困境的暴露:漠视知与行、求知对象(客观知识)与求知行为、道德之理与万事万物之理、道德法则的社会与个体维度、知识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等诸多对立面的差异性,在不加以分析澄清各种关系的前提下,通通归置于"良知"旗下,以自我心灵作为判断是非道德的唯一标准,这并非真正的浑然合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混淆。最终结果是导致知与行在现实中的终极断裂,良知之"致"亦无所依托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9.
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修正还是挑战,甚至是颠覆,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判断,即当代资本主义形势使得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概念变得不合时宜。后马克思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而言其实质不是发展,而是危险的颠覆者,后马克思思潮的新"生产"概念具有隐匿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140.
赵灿 《兰州学刊》2010,(Z1):10-11
人的善好生活乃由快乐与知识两种要素合成,这是柏拉图在《斐勒布》中论述的主题。亚里士多德既延续了这一论点,又作出了新的推进——在他看来,幸福乃由快乐、伦常德性、理智德性三者合成。文章便从此一论点出发,解释《尼克马可伦理学》所包含的哲学——政治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