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徐华  周典恩 《学术界》2012,(8):126-132,288
《信仰的法则》作者创造性地将经济学研究进路应用于宗教研究,注重从宗教自身入手来探讨宗教信仰的变化,为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即宗教市场论.尽管此范式对当代美国的宗教复兴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就清季民初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基督教会及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市场区位”与基督教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形来看,宗教的兴衰并不遵循市场法则.宗教市场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其缺陷主要在于忽视了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因素对宗教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53.
随着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转型进程稳步加快,农村乡镇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严峻形势之下"新常态"理念应时而生."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和施行,为美丽乡镇建设导引了实践方向并探察了农村乡镇环境治理的整体价值.基于官埠桥镇的调查研究,通过剖析影响乡镇环境治理效果的相关约制因素,并据此对深入推进乡镇环境治理工作做出路径探索,以期助推乡镇在达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中获得新发展和新出路.  相似文献   
54.
55.
每个地区都是由一定人口构成的,每个地区的人口构成又各具特色。不同的人口构成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同影响。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构成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安徽省的人口与劳动力构成情况,以及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莫言现象"包含有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蕴。运用符号化消费理论分析了符号化的消费社会、符号世界里的消费者、莫言作品的符号资本以及人们对社会符号的认同,进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莫言现象"的经济符号消费、文化符号消费和社会符号消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指出了"莫言现象"所蕴含的符号力量带给我们的启示:打出经济中的"符号"牌;挖掘文化符号,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传颂正面社会符号,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7.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日渐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完全接纳他们的条件和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征等方面,全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8.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广大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速度也日渐加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方。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收入偏低,众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供给方。农民工进城不是融入城市,而是作为一种城市边缘人的角色进入,因此农民工在城市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关系到其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9.
集体行动的达成是解决公共事物治理问题的关键.对于小而分散的农村公共事物治理亦如此.集体行动的达成,一方面需要所在社群的共同行动,另一方面则需要与外围组织的多中心合作治理.对于当下中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而言,一方面要使“马铃薯”式结构的农民充分组织起来,合作参与治理;另一方面,需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围组织的支持作用.而在当下村民自治情境下,如何通过政府的外部制度供给,引导、激励农民合作参与治理,是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螺百社区“一事一议”制度的考察,成功的外部制度供给与实施,解决了农村公共事物受益的普遍性、公平性、参与性以及信任性问题,化解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矛盾与冲突,克服了“搭便车”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农民合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0.
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认为纷乱复杂的事物表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客观事实。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了同样具有解剖学基础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文章在医学人类学的视角下,从哲学观念、认知方式、价值伦理和人与自然关系四个方面,对脉诊和解剖两种医学技术手段进行了文化剖析,最后指出中西医结合,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沟通交流,更需要隐藏在技术身后文化的融合,才能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