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5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世纪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化景观色彩斑驳 ,姿态各异 ,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蜂起。对此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加以概括 ,比如政治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从一般社会文化的角度上看来 ,不妨把各种各样的思潮归纳为三种 :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改良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这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与其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大体上说来 ,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一种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 ,文化改良主义持守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 ,而文化激进主义则抱持一种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一、文化激进主义的判别标准从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来看 ,关于“文化激进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2.
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专题讨论)关于流行病的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巍 《河北学刊》2005,25(1):102-105
针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杨通进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异同.他提出,应用伦理学并不是传统的伦理学原理和原则的简单应用,它虽然要借助道德哲学和描述伦理学的相关成果与研究方法,但它不能代替道德哲学和职业伦理学,而只能是一种新伦理学.韩立新则通过对生命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与价值倾向的比较,指出用自由主义来概括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局限性,认为这样概括将不可避免地把环境伦理学排除出去,因为环境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相反,它挑战的是自由主义.肖巍则探讨了目前处于学术前沿的流行病问题,她从伦理道德角度考察了流行病的产生与持续、预防与消除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责任,对全社会在面临流行病危机时所应采取的人伦关系以及基本原则进行了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43.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44.
围绕某一学者或者某一学者的最新作品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是现代学术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欧美学界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国内学界这种方式还不太普遍,除非享有某种文化特权或者社会特权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方式。西方学人把这种方式叫做"workshop",意指围绕某一本书或者某一学者的  相似文献   
45.
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匆匆而过 ,人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带着复杂的心情向这风雨百年挥手告别 ,而关于 2 0世纪的记忆却依旧清晰。这记忆或许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一种不可卸脱的精神负担。年轮的标记是人类自我设定的用以记录自身文明进步的方式 ,但年轮的增加是否必定意味着进步 ,却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当我们回首 2 0世纪或者更遥远一些的人类道德文化生长的历程时 ,这个问题就更值得追问和思考。1999年末 ,北京的青年学者刘智锋曾编辑出版了一部关于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的论集。在这部题为《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相似文献   
46.
中性智慧的思维旨趣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高远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双重关注,我们可以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旨趣与生活世界的理想旨归两个层面对其加以时代重审。整合古今中外和谐文明的精华,发掘传统中性智慧的时代精神,有益于促进当代哲学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以中性智慧的当代视野观察"文明的冲突"等现实问题,可以纠偏极端与断裂的对立思维模式,为多元文化共生多赢局面的形成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7.
列欧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现象学家。他一方面以狄尔泰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理想型”学说并由此提出了成熟的宗教类型学,另一方面又对“领悟”、“同感”和“悬搁”等现象学探究程序的中心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将“同感”与“悬搁”结合起来并赋予“同感”以一种诠释学的意味;他将“领悟”看作是“同感”的升华,并站在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立场上,用“领悟”的“先入之见”消解了胡塞尔所谓的“悬搁”。列欧的方法论表明,列欧是“宗教现象学的诠释学路线”的真正制定者。  相似文献   
48.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它的确切含义应是:大凡人类以往的行为与活动,只有经过思想的理性反省以后,才进入历史的视野。也正是在这种意思上说,历史其实与哲学具有同样的性质与意义。而历史反思不同于哲学反思的地方在于:它表现这种反思不是采取概念思辨以及逻辑推理的形式,而是运用具象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在形式上总是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而非抽象的议论与逻辑推证的方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看,历史其实是认知的科学,具有认知的性质。  相似文献   
49.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0.
信息网络正在开辟一个新时代。网络不仅是一种新技术媒介,而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带来许多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念,又给现有伦理规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由此导致网络时代的伦理存在着诸如自律与他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隐私与安全等困境,建构新的网络伦理规范势在必行,必须确立一系列基本原则,塑造健全网络主体。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民参与,国际合作。我们的理想目标是为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健康的基因,建立一个既自由开放、又和谐有序的文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