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4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纵观整部《论语》,唯其这句是别人直接评价孔子的话。我的感觉是,门子对当时万人景仰的孔子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股话语的反讽,使人感到孔子的悲怆与痛楚。可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是整个儒家的悲剧,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悲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孔子的时代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宗法制破坏的不可避免性已经是历史的趋势,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止步,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难…  相似文献   
12.
如果没有在新诗由“破格”到“创格”的转折点上出现闻一多,我们的新诗“创格”时间表也许会改写。人们一般习惯地将闻一多的创格理论仅仅理解为现代格律诗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对闻一多的狭窄化把握。基于倡导“建立新体中国诗”,闻一多对许多诗学范畴均有所开拓,这些开拓对于自由诗的美学建设同样也是一份丰厚的学术资源。第一,格律诗与自由诗。在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并非第一位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人。陆志韦以降,有好几位诗人都是此一领域的先觉、先行者。然而闻一多却是系统、完善、深入、具体地提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第一人。再加…  相似文献   
13.
梁笑梅 《江汉论坛》2005,(3):100-104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广为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在大陆的传播也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从各种选录和品评来看,我们发现余诗始终是选家和评家视野中的亮点。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来考察和描述余光中诗歌的传播情况,认真研究余光中诗歌的传播技巧,总结其有效传播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一个新的维度来进一步观照和体认余光中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艾青诗歌中存在三大原型意象群:东方原型意象群、《圣经》原型意象群、希腊神话原型意象群。这标示着艾青在整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方面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5.
穆木天“纯粹诗歌”的诗学主张,以“先验世界”为其哲学背景,开启了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理论先河。然而,受文化前在视野及特定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纯诗”理论隐匿了不少非纯因子,并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激活、放大、扩散,最终促成了“纯诗”向革命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美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隐伏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诗以视觉型为主的传播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新诗传播由视觉型为主向听觉型为主转型,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诗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的要求,它将对新诗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进而为新诗走出目前困境、走向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 ,有自身的艺术规律。诗人在创作时应懂得诗的艺术规律 ,有强烈的文体意识。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 ,至今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 ,许多诗人的文体意识不强 ,诗歌作品缺乏诗质。诗体重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外国诗歌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人们由此而认为 ,诗歌借鉴是中国新诗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观点就其本质来说是正确的。但是 ,在新诗诞生之初 ,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出于鼓吹文学新观念的需要 ,提出了全面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策略。这种策略对新诗的诞生产生了重要作用 ,不过 ,随着新诗艺术的发展 ,这种策略所具有的后遗症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本文简要讨论出现这种策略的文化语境和艺术价值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艾青是一个始终关注现实的有良知的中国人,他的人生走向就是要为时代和民族做些什么,所以其诗论也就很鲜明地体现着他的这一人生方向,带有明显的致世实用的色彩.他的诗论紧紧地服务于他的人生的方向,两者有着鲜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