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05篇
丛书文集   1351篇
理论方法论   280篇
综合类   2157篇
社会学   168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3.
陈丽杰 《理论界》2015,(1):46-49
雷锋的生命价值从历史、空间、境界三重维度上表现为延伸性、普遍性和超越性。雷锋的生命价值符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需要,即符合人的超越性的要求、符合群体共同发展的要求、符合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要求、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是对生命为什么有价值、生命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生命价值问题的直接解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王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天人授受之际,人受天之所命者为“性”,故天人本自合一;(二)“天道之本然”变为人“性”,主要是受到“质”的拘蔽,形体才情、道德品性等才有千差万别,是为被拘蔽的“天人合一”; (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重新实现“天人合一”;(四)“发己自尽”与“循物无违”可视为王夫之关于治道的“天人合一”之论.王夫之所论“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如果以之与基督教尤其是爱仁钮的“复归元首”说相比较,以上四个方面的信仰体系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岷州茶马司的建立是明末官营茶马贸易改革的重要举措。明后期随着商茶的崛起和私茶的大量泛滥,本就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官营茶马贸易失去了其垄断地位;在这一时期蒙古诸部入青海又引起了包括岷州地区在内的西北藏区的动荡;此外,岷州地区是明代茶叶运输路线的主要节点,私茶泛滥情况严重。明政府在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增设岷州茶马司。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梳理西村张书记生命历程的基础上,利用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将张书记的个人生命历程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了宏观社会背景、社会力量对张书记个人生命历程发展的影响,同时也阐述和强调了张书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己生命轨迹和整个村庄经济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村民日常生活等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都处于板荡不安之中,移民问题成为各国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民国学者的已有成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相关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国际移民的研究较为稀少,而有关国内移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也不多见,其引用的材料主要来自过去的地方志、档案、统计资料等,对当时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征引较少。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最大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前后45年所刊文章,既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现象与事实,也便于总结民国学者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特点,对于新时代的移民治理和移民研究,也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价值观是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反应,研究的整合性往往存在不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实证研究方法所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将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回归哲学层面,探讨这些观念产生的根源及其关系和联系。保护性价值观的两分类结构模型,包括底线价值观和不可数量价值观,在外显观念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保护性,但其内在心理机制却完全不同,其对保护性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绝对性弱化和非伦理道德内容等困境以及保护性价值观的动态性给出了较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7-243
最近十多年关于"父子互隐"的论战一度波及苏格拉底。一方认为苏格拉底主张子为父隐,另一方认为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双方针锋相对,都指对方误读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通过对《游叙弗伦篇》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考证,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确质疑游叙弗伦告父杀人,但他质疑游叙弗伦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张子为父隐,而是因为不能确定游叙弗伦的父亲是否犯有杀人罪,不能断定游叙弗伦告父杀人是否虔敬。《游叙弗伦篇》既未断言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也未显示他主张子为父隐。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