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5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73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王斌  李康平 《东岳论丛》2006,27(6):125-128
从政治学的理论视角,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是政治指导思想与政治目标的高度统一和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与政治建设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坚持“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有机统一;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与政治建设能力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政府管理与建设新任务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2.
音乐是人们经常接触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音乐表演获得更高的情感抒发。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演唱水平或者是技巧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情感表达上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些人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可以正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态度,而一些人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却忽视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习俗风情或者历史底蕴等内容的思考,限制声乐表演的效果。所以,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演唱技巧,通过情感的融入强化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63.
赵斌 《东岳论丛》2019,40(9):61-70
中国近代文人日记异常宏富,日记作品繁多,长篇巨制不断涌现,形成独特的"日记学"气象。中国近代文人日记文体的衍变与中国近代化同步,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其繁盛气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日记文体的政治化、著述化、艺术化等多种因素融合、重构的结果。所谓日记的政治化主要是指使外日记下的国家政治权力对日记写作的植入;所谓日记的著述化主要是指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人把日记写作著述化、学术化。日记的政治化与著述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都丰富了中国近代文人日记的文体写作,加强了日记文体的"量变";日记的艺术化导致日记向日记体小说、日记体散文的"异变",是日记文体的"质变"。同时,日记的政治化、著述化是日记艺术化的基础,日记艺术化是日记的政治化、著述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64.
因罗马帝国后期的内乱、日耳曼人大迁徙带来的长期战乱,致使西欧进入中世纪出现了土地荒芜、技术落后、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局面,是天主教会组织带头进行农业垦殖、传播生产技术、建设公共设施,促进了经济的复兴。  相似文献   
65.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凸显了压制和反抗之间的张力.华裔美籍女作家的作品里刻画了在地理迁徙、文化移植和杂交过程中,华裔所面临的性别身份/认同的潜在冲突和矛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动态、开放的族裔和性别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66.
由于汉语诗词讲究精练含蓄,常常不用人称代词或指代不明,这给译者在主语的判断和人称的选择上带来了困难,但是也为译者提供了比较自由的阐释空间.从关联理论出发,汉诗英译时人称必须明示,译者应根据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灵活选择人称视角来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尽量避免误译,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7.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基于深生态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不同于生态道德,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领域,形成和构架了包括深生态学在内的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些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为深生态道德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6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6-30
"德"是我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从西周开始,"德"逐渐从政治思想范畴演变为伦理道德范畴,在这一过程中,"德"的主体不断下移并泛化,进而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厘清西周"德"观念的源头、内涵和演变过程,对历史文化的相关研究以及当今的文化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9.
格雷厄姆(Graham)与我爷爷的年龄相差不大,叫他"爷爷"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从小生活在城镇里,在这里教学只能满足基本配备的质量,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外国人.我常去人多的商业街道,只要碰见外国游客,我便会鼓起勇气主动聊天,甚至还会拍照留念.也正是因为如此,上了大学,学校提供了接触外教的平台令我更要抓住机会,从聊天中学习不同的事情,体验人生的不同,多交一个朋友.  相似文献   
70.
人们对晋文公"谲"与"正"的为政艺术一直争论不休。晋文公"似正实谲"的政治心理源于其并不是儒家推崇的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家,而是汲取了先秦各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源于晋国政治的谲诈传统。晋文公政治艺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他对"势"的透彻理解和适度把握、权变思想对当今领导干部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