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唐会霞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94-197,203
两汉时期是豪族产生并形成的时期,右扶风马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马氏家族以军功兴族,后来又以外戚身份走向鼎盛,最后又转变为军功、经学合一的家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文武兼擅、富于才干、积极进取、天下己任、严于律已、慎于立身的主要风貌,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马氏家族的兴盛与衰败皆与两汉的政治、军事、法律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3.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众多商家将其作为目标受众。儿童没有独立的消费权,要靠家长来帮助其实现消费行为。本文针对儿童这一特殊消费群体,通过分析品牌形象的内涵及重要性,以及儿童和家长对儿童电视广告的认知心理,立足于广告法规和广告道德,探索如何建立起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良好美誉度的品牌形象的儿童电视广告。  相似文献   
4.
研究《现代汉语》教材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研究现代汉语教材,必须全面把握现代汉语的理论体系,必须明白研究教材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效峰 《唐都学刊》2014,(6):108-113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一直没有走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女性主体的建构并未获得广泛关注。通过考察女性意识在现代性语境中的觉醒与变迁,肯定女性意识对女性主体建构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探析女性经验表达在象征秩序内的悖论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分裂性,肯定女性主体建构的必要性;揭示女性主体在女性写作等女性主义话语实践中的操演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重要性。在现代性语境下,女性若想拥有占据积极位置的身份认同,首先必须获得成为主体的资格,进入以菲勒斯为中心的表征系统,进而才能在与他者男性的互动中构建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关雎》与《再别康桥》自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从诗歌主题、意象选择、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比照两首诗作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对于《关雎》的承继绝不仅仅是在用典,这两首相距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在艺术精神上是如此默契,《关雎》的情意、《关雎》的美穿越了时空,在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了一次完美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柯慧俐 《现代妇女》2013,(11):184-184,18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问题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热点,大量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集中在汉语文化语用结构、方法等方面,对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尚需进一步探索..本文试结合实际教学.从对外汉浯词汇教学的角度切入来进行研究分析,论述何为“文化义”词汇及其在教学中涉及的具体内容,旨在对实践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宋词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典故使用问题向来是学者争议热点,考苏轼任职密州前后仕宦背景及其相关诗文可知,本词用汉代冯唐之典自比魏尚无疑。该词抒情性质,亦非表现作者安边之志,而是表达他期待重获朝廷信任,走出政治逆境之情怀。  相似文献   
10.
就目前可见资料来看,《御览》等所见《古今乐纂》《乐纂》为唐人所撰,且可能是两部不同的音乐文献。《乐纂》成书略早于或与《通典》同时,就其佚文而言,以载录乐器、乐人为主;《古今乐纂》是一部综合性音乐文献,作者可能为乐府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