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本文通过从具象纹饰和抽象纹饰解析图形纹饰代表的寓意和感情,寻找肚兜图形纹饰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习俗节庆艺术装饰的升华特性,通过造物理念与运用装饰手法让抽象的习俗更具形象感与生动性,提出肚兜对传统习俗与节庆的留存与传递方式以“象征式图腾符号”与“实物式留存符号”为主,体现了肚兜对传统习俗的留存与传递,对弘扬我国传统习俗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2.
学前教育专业理念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观、教育观和教师观的建构以及职业情感、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等专业素质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理念的塑造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休戚相关。幼儿文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阅读、教学和创作等不同维度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建立健全专业理念,发挥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93.
近年来早期教育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早教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逐步开始设立。目前对于各院校而言,早期教育专业还是新专业,专业建设尚处起步和探究阶段,不可避免存在各种争议,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以H校的课程研究为例,提出改进高职高专早期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精神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儿童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围绕早教专业的就业面向、工作任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突出早教专业的特殊性,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构建较为合理的早期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94.
当前安徽省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政府投入和财政补贴不足以充分满足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发展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对缺乏的瓶颈,并且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介入来提高其供给质量和效率.然而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回报低、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等不利因素,故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基于PPP模式,构建安徽省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发专项金融产品;优化投融资模式,降低投资风险;明晰产权,落实强有力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95.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前企业对财务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高校应从实施课程思政、利用校园孵化器项目、建立证书考核机制、引进财务共享系统方面,紧跟时代潮流,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96.
97.
中唐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表现出新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从外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转向内心情感的深婉含蓄;2.诗歌意象从宏阔壮大转向细小窄狭;3.篇章体制从自由抒写的歌行体为主转向短小灵活的律绝体为主;4章法句法从天然浑成转向锤炼工密。  相似文献   
98.
99.
中华剧艺社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的成立和解散一直是个谜。1941年5月剧社成立到1947年6月解散,中艺存在了6年之久。根据剧社所在地点的不同,其活动可以分为6个阶段。中艺的出现,引领了战时剧运的航向,带动了众多话剧团体联合起来并肩作战,使大后方的演剧活动得以持续开展。以中艺为代表,战时的舞台工作者把中国话剧艺术的演出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艺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为战后,特别是解放后中国影剧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其历史功绩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00.
皖南皮影戏始于明末清初,通过吸收皖南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发展起来,被当地百姓誉为“太平戏”。历经了数百年来的传承与腾挪变化,皖南皮影戏在沿袭了“正貌和丑形”传统造型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和民间美术等诸多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皖南地缘谱式的造型艺术程式。这种程式绝非某代或某个艺人的独创,而是历经了多代艺人的学习、交流、积累和创造而逐渐完善定型的脸谱化艺术程式,在外彰显出写意写实为一体的艺术美感,在内蕴积着朴素功利的审美理想,质朴生动地记录着皖南皮影戏数百年来的兴衰更替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