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348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黑尔试图通过对道德思考的层次性,尤其是涉及实质性道德问题的直觉层次和反思层次的阐释,来论证他的功利主义理论,并将直觉主义道德原则的来源归结为功利主义的道德思考。在此过程中,他希望能够融合行为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甚至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分歧。无论论证成功与否,黑尔的理论打开了从元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52.
从《括言》之主要内容来看,聂双江在1537年提出了一个以"不睹不闻"之"未发"为本体、以"不睹不闻之戒惧"为工夫的思想体系,并在1538年具体呈现了这一思想体系既"融贯"又"分辩"之特色。此既为聂双江之"归寂说"提供了具体雏形,又为聂双江思想形成之"动力说"提供了某种辩证。  相似文献   
53.
学术界通常认为是黑格尔在学理上明确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其实,在洛克的思想中这两者已经表现出差别。他通过对社会监督功能、自卫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论述实现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从合流到分野的观念转变。洛克的这一思想是以其经验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54.
刘师培探讨了字义起于字音的根源;提出“古韵同部之字及双声之字多可通用”的新说;卓有成效地将音训运用于校勘实践,纠正名家误说;将小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相结合,并联系中外古代社会史进行比照,相互印证。这些都是对先儒的超越。在小学研究史上,刘氏是集大成者,也是从传统研究转向现代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55.
庄琳 《晋阳学刊》2004,2(5):3-6
邓小平突破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必须高扬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相似文献   
56.
徐鸣 《兰州学刊》2006,(1):124-127
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当前国内理论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7.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注群书,成就最为卓著,识见之精,叹为观止。其校勘思想和方法可谓集校勘学之大成。王氏父子对校勘规律的总结,给后人研究、整理古籍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8.
陆伟芳 《学习与探索》2005,2(6):177-180
19世纪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创造出了绿色英格兰的自然环境。在城镇,人们在门前屋后、在公地和开敞地上营造绿色空间,中产阶级则迁往郊区,接近绿色原野;在乡村,虽然农业人口日益迁往城镇,但是农业并没有衰退,农村并没有失去了其重要地位,反而因城镇景观和生活的种种弊端而使农业的、绿色的英国以其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绿色英格兰的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人居环境,这使英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而且在保护自然和环境领域也走在前面。  相似文献   
59.
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视角,通过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国际化”和“民族化”两种趋势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出帝国主义的全球特征和发展趋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及其应对的思想。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对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60.
孙吴统治者出身寒微,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出轻视儒学、不守礼制、崇尚巫术、喜好驰猎游戏等,在婚姻上则重色轻德。在政治上,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士族屡有冲突。孙权立国后,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虽对江东大族施以笼络,但政治观念的冲突与斗争不断激化。对于留寓江东的士大夫群体,孙氏有所扶持,以作为对抗本土士族的工具。但相同的文化背景与长期的交往,造成了孙吴两大地域士人群体的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