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汉魏六朝文人俗赋冲破了辞赋宫廷化、贵族化的藩篱,将眼光投向社会下层和世俗人生,题材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风格诙谐,在传统文人雅赋之外别立一格,使赋坛上雅俗共存,典丽与通俗兼容,大大丰富了汉魏六朝赋坛的景观。同时,我们又清楚地看到,文人俗赋数量不多,创作队伍不大,发展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在雅文学的夹缝中浮沉挣扎。这种局面实在是汉魏六朝雅文学强势地位的结果,也是文学为贵族所垄断时代之必然。  相似文献   
82.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夏衍等左翼同仁在"左联"的观念形态框架中"真实"书写底层经验,其文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进行的剧烈碰撞与利益博弈。  相似文献   
83.
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基于本质主义的传者本位观、精英主义的精神旨趣、以及纸质媒介文化的自我受限,认为文化产业作为观念形态的载体,缺乏反思性而与真正艺术价值无缘,而且受众面对大众媒介的宰制失去主体性。这一悲观论断与当下传媒文化的发展现状相悖,受到后现代文化学者的批评。只有超越历史、大众、道德与精英的二元对立,辩证地思考大众文化文本与主流观念形态之间的裂缝与抵触,才能更好地读解艺术传播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4.
试论传播媒介的更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可分为传播符号和传播平台两个层面。媒介的更叠既有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也有因为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产生的。媒介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承继性、稳定性。媒介平台的发展是跳跃的、不稳定的。媒介符号形态的发展是遵循拟真具象符号——抽象符号——记真具象符号轨迹的。媒介的发展有记真化、环境化趋势。将来可能有些媒介会由物理的转化为物理——生理式的,它侵入到我们的有机体中,产生亦真亦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指导思想。伴随着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和清华学堂的建立,中国大学精神传统的三大支柱——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爱国与担当精神也随之确立。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精神传统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断裂,改革开放40年以来,面对国际交流与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大学精神的传承与重建刻不容缓。当下,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盛行,大学精神中的独立自由的人文思想与批判超越的精神追求也逐渐失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美育对德育与智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事实上,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超越性与精神的自由性这三个基本特质与大学精神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新时期普及并提升大学审美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7.
《正音撮要》是清代中后期通行于粤地的一部重要的正音读本,前修时彦皆认为考证《正音撮要》的语音性质对研究清代的“正音”观念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正音撮要》的音系基础是清代中后期的北京官话音,是读书音与口语音并用的语音系统,其在北京官话音这个主流音系中还夹杂着作者自身的广州方音。《正音撮要》虽不是一本纯粹的正音音系读本,但高氏以北京官话为参照标准构建《撮要》音系,可以肯定其音类框架与清代“正音”书的音类框架吻合。  相似文献   
88.
关于《招魂》的作者,历来说法纷纭,笔者从文献数据、文本细读、文体接壤以及作家因素的梳理考据,得出现代文献中可见的《招魂》一文,系出自宋玉之手,乃模仿屈原之文的产物,为招楚襄王之魂,并带讽谏意味。另一方面,宋玉的《招魂》是楚之浪漫精神消歇的表征,启示了楚辞向汉赋的转向。  相似文献   
89.
乡村主位视频以社区影像和短视频/移动直播为主,它对乡村生活世界的直观暴露将乡村带入全球化的交互之中,绘制了挣脱传统束缚的“逃逸”新路线,搭建了跨越地理边界的游牧性空间。在德勒兹的力本论的视野中,乡村主位视频是技术进步赋予的“所能”与原始的“所愿”共构的新生之力。差异形象是这种力的“可见性”,通过充满相异因素的乡村质料被影像“看和说”。它也是这种力的“谋略思想”,促使人的力量与影像的力量相结合,推动乡村主位视频多元生发,创造了新的生命情境——影像游牧。乡村主位视频呈现了极富差异的渐变的情感表达和欲望生成,喻示某种存在方式的建构和乡村主体性的回归,进而构成微观的生命哲学和游牧政治。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