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35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8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陈明富 《东方论坛》2013,(4):104-109
古代涉"建筑"义动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涉"建筑"义动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到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主要有"建"、"造"、"盖"、"建造"、"搭建"等。  相似文献   
72.
清末民初,涌现出一批翻译引进和国人自编的教学论教材,它们普遍吸收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沿袭了赫尔巴特教授论"目的—材料—方法"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并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其论述的主要内容。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教学论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构架得到初步确定;学科教学论初具规模,为其日后发展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呈现出"重教材、教法而不重课程"的总体特征及倾向。这些对中国近代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清末民初,为适应国内新式学堂及师范学校教学之需,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国人在译介教材的过程中,全面模仿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来编写本国教学论教材,主要表现为教材数量上的“繁荣”和教材类型的“多样性”。该时期我国教学论教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受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法”影响;重教材、教法,缺乏对课程的关注;学科教学论初现及初步确定近代教学论学科发展内容。  相似文献   
74.
扬州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江浙一带比较重要的回回人口活动区。前辈学者对该地的伊斯兰发展及其回回人口的来源己作了不少重要研究。如,对扬州回回人口来源的研究方面,田坂兴道曾提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善于经商的回回吸引到京杭大运河一带的城市,这其中就包括扬州。但他没有注意到明代前期的军事调动对扬州回回来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提出了心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并分析了人的三种不同性格,即理性、情感、意志三种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心路治疗就是根据这三种类型的不同特征进行综合性的治疗,采取"自我—反馈"的方法,使受助者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陈明富 《东方论坛》2012,(6):102-105
一些译本、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áng,作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是应读zhǎng,作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孰是孰非?从词语"草"、"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中的"长"也应为动词,读zhǎng,义同"道狭草木长"中之"长"。  相似文献   
77.
组织承诺是预测员工离职倾向和工作绩效的有效指标。高水平的组织承诺有利于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在分析教师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四条高校教师管理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8.
贵阳文通书局创立于维新变法潮流之下,以服务西南文化教育为职志。抗战期间汇集西南地区的知识文化群体促进了文通书局的发展,特别在编辑所所长马宗荣的主持下,文通书局制定了教育出版的宗旨、计划,出版了众多教科书与教育类丛书,为近代贵州、西南地区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战后知识群体的东归,贵阳文通书局的出版优势不再,由此折射出近代教育出版格局的变化对出版机构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9.
全人教育理念下外语课程的转型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人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在当今中国的外语教育中,"人"的教育的缺失已是外语课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外语课程的转型与重构主要是基于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理念,重新构建弹性的模块化外语课程,合理地设计、规划和开发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对话和体验,在课程评价中关注收获和生成,最终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0.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发展经历了最初创办的成功、中期的迟滞和后期的崛起三个阶段。其最初成功的原因是重视学术自由、办学质量和学术研究;中期迟滞的原因是严重的财政危机、竞争力的丧失和社会适应性差;后期崛起的原因是坚持研究创新的办学理念、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和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