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核心能力是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我国企业由于经济体制、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不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要构建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突破观念上的障碍,坚持独立开发与借助外援方式并举的方针,并做好其他体制改革与完善的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12.
将表时空关系的英语成对词与汉语联合式复合词的词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异同的根本原因与认知、文化和语音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德法西斯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奥斯威辛集中营便展示了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日、德的群体疯狂,集体沦丧.日、德集体的平庸与堕落正是在民族优越论和军国主义的长期欺骗宣传下形成的,而集体的平庸必然会导致群体疯狂,集体沦丧.认识了这个本质,人们就会铭记历史的惨痛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性法则、道德法则与阶级法则是现代文学普遍遵守的叙事法则。叙事法则的复杂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艰难地探索文学创新和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的勇气和使命感。而选择的无主体特性,使现代文学不仅难以理性地整合中西文化,而且也失去了建构统一的,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叙事范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多重直觉与感悟,多为随机随兴、点到即止的印象批评。至清代,因“厌倦主观之冥想、尚客观之实证”的朴学极为昌盛,诗学的批评方法也随之发生转变。批评家们吸收朴学的考据法、综合归纳法等较科学的方法,使中国诗学的实证性、系统性、学术性大大增强。中国诗学由此而逐渐融入现代理性主义精神和实证方法,逐步走向诗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实效性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重要评价指标。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立法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实效性的发挥仍面临磋商主体设置合理性不够、磋商程序设计可操作性不强、磋商内容设定科学性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实效性,未来应以制定国家层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专门性规范文件为基础,重塑磋商的主体格局、优化磋商的程序规则、完善磋商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与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潮流不同,林语堂以辩证理性的态度以及非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对儒家传统做出评判。反映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林语堂对儒家处世传统与人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儒家人性传统的反拨。实际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与儒家传统始终处于一种富于张力的关系之中,他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因此释放了五四时期被压抑的“多重现代性”而带来了不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本能的伸展与人欲的扩张,使人们既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又感受到“德”的失落。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凝成一盘棋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食品安全的自我救赎,既要将“道德进步”的坐标置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进行个体理性精神的重建,更要面对一个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救赎过程,运用公共理性进行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化视野中,中国文化镜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这个存在于西方人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他者”形象,时而美好,时而邪恶。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中国文化镜像与文化信息传播的客观条件和传播主体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西方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进行中西文化对话,构建中华文化的世界舞台,打造中华文化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