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潮流不同,林语堂以辩证理性的态度以及非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对儒家传统做出评判。反映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林语堂对儒家处世传统与人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儒家人性传统的反拨。实际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与儒家传统始终处于一种富于张力的关系之中,他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因此释放了五四时期被压抑的“多重现代性”而带来了不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中事件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事件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只是陪衬、背景和氛围。可在林语堂的小说叙事中,感觉往往成为事件的缘起、转折点和终点。感觉不仅是事件过程的“决定者”,还是事件意义的“赋予者”。在他所谓的重大事件——“生死”与“丧失”里,人的感觉被发现和释放出来,并实现生命的升华。林语堂的感觉叙事生动复杂又变幻多姿,它们好像按照某种自然程序进行,事先无法做出预测。它不是群体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物复杂个性的展示,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新文学的个性解放主题,也赓续和创新了中西叙事传统,弥补和纠正了新文学甚至世界现代文学的某些偏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3 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 ,表现出对待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 ,即一种对待个人生命终结不迎不拒、不喜不忧、随其自然的态度。这种生死观的产生有其现实原因和文化传统渊源。文章还在与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死亡观的比较中 ,阐释了自然主义死亡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边城》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潜隐着深层叙事结构。文章通过探讨其深层结构 ,提出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成长和消亡过程的小说的观点。这里所谓的生命过程 ,不仅指人的个体的生命经历 ,也隐喻了一个民族生命的历史。文章还分析了死亡事件在深层叙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进而初步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肖百容 《船山学刊》2003,(2):128-130
文章阐释了实证主义的总特征,分析了它在文学研究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并强调了它对于匡正当前学术风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诗的死亡主题非常丰富。这是由于现代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以及自由意识与生存状态的冲突。书写死亡张扬了个性,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自由,但同时又表现了自我的脆弱和偏至。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启蒙运动退潮后定居美国时,提出用快乐哲学概括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快乐哲学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和尼采愉快哲学的影响,但它根植于孔老哲学等传统文化之中,并从这个源泉里吸取养分。快乐哲学有四大特征: 1.人类的一切快乐属于感觉。2.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3.重生活艺术,反功利主义。4.聪慧的醒悟是快乐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侍座"作为我国人文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少局限,而这些在"对话"教学模式里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可以明了对话模式的功能和意义,以及采用对话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同时,"侍座"模式在现代课堂依然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将20世纪文学中的英雄之死归结为"情绪型"和"信仰型"两类,并分析了"信仰型"的成功和缺陷以及新时期同类主题的超越,由此而阐发了英雄们"杀身成仁"的"仁"的内涵的时代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