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8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影响到包括文学写作和研究在内的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在中国,90年代的"身体写作"从女性身体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征实践活动,成为建构女性存在空间的起点,由此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线性逻辑,进一步将空间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实践进行了相互的印证。  相似文献   
62.
流动大潮背后的农民养老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表现形式的“民工潮”冲击城镇社会以来,这个潮头涌动愈来愈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他们的转移也给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4.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11):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5.
提高德育课有效性是高校德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课不彰的客观因素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优化社会德育环境、加强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6.
国民外交源于人民主权思想 ,是国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自身权利 ,谋求国家发展 ,争取世界和平而以非官方的身份从事的对外交涉和交流。 2 0世纪初中国国民外交的勃兴 ,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 2 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有着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多种活动方式并行的鲜明时代特点 ,并且因其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而呈现出多种特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7.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主要表现为:学者散文的文化身份的确立;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特征;以文化批判实现“以文化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68.
周邦彦词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较新的视角结合《清真事迹新证》一文及周邦彦可确考的 1 85首词作 ,对周邦彦生平、行谊、仕履略作考订 ;并据此推论出周邦彦之所以不为州里推重 ,不排斥他“疏隽少检”的生活作派中有为当时清流所訾议的道德缺陷方面的因素 ;由此得出了其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与现实中的词人有人格分裂倾向的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周词因艺术表现技巧深合时代文化精神而在词史上具有不祧之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69.
清代江南不乏英气勃发的女作家及风云气浓、壮言豪阔的女性诗作.“风云之作”的特征表现为:历史责任感强、关注视角宽广、歌咏意象壮美、写作笔触宏阔、整体风格刚健.清代江南女性诗作中的风云气,是她们“壮心”“壮怀”融入“壮言”后在文学上所形成的一种豪迈风格,得益于她们在江南文化场域中所接受的时代激发、乡土培养与文学传统,反映了她们根据历史情境改变而作出的文学反应、风格建构与规范调整,贯注着她们试图通过文学语言铸造阳刚化生命姿态的气度.  相似文献   
70.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毕生所关注的问题。赫拉普钦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围绕作家的创作个性,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创作个性理论,成功克服了庸俗的文学社会学和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束缚,卓有成效地发展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