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719篇
社会学   3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从多方面对庄子和波德莱尔的生死观进行比较,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波德莱尔都有悦死恶生的思想和超越生死的愿望,庄子是通过豁达超脱的"真人"来实现的,而波德莱尔是在厌倦与孤独中,由作为"英雄主义最后的闪光"的浪荡子的闲逛与反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2.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63.
语言的发展要在新的语言要素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消亡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满足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要求,一方面适应人们语言经济性的要求.汉语语音的发展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过程:一些原有语音特点的消失,从而使原来可以通过消失的语音特点进行区别的不同音素变为混同;一些新的语音特点产生.从而使混同的音素得以区别.汉语语音区别特征的补偿机制是汉语语音新特点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区别意义的角度探讨一部分汉语语音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4.
老舍<也是三角>这篇作品题材新颖,构思独特,在反讽的大量运用及展示人性的复杂与人物命运的深刻揭示上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然而它在多年来老舍作品的研究热当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5.
研究同源词可以加深对同源词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丰富已有的语言学理论,所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同源词进而探索词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同源词研究也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尖端,古籍中许多遗留的训诂问题有一大部分要依靠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得已解决;同时研究同源词有助于鉴别古代典籍中注解之得失以及科学地整理汉字:一是减少汉字的字数,二是减轻写字的难度。  相似文献   
66.
《文心雕龙》阐释主体浸染了佛教色彩。在思想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也接纳了道家理念,试图将佛道思想融汇于自己的文学理论当中。《神思篇》作为创作论的总纲,是《文心雕龙》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章,其中蕴涵深厚的道家思想。刘勰在吸收老庄思想后,从创作准备、创作心态、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五个方面铺展创作总论,继承了道家的游心思想、虚静精神、尚天性主张、学习论、言意观,充分运用了道家思辨法。  相似文献   
67.
"非非主义"针对朦胧诗所采取的三种反文化策略,即语感的追求,形符的凸显,以及语义的现象学还原,这些策略一方面确实颠覆了朦胧诗比喻性的写作范式,给新诗创作带来了诸多先锋性样式;但同时由于这些先锋性写作样式削除了精神深度,也就带来了诸如玩诗、玩语言等不少负面现象,由此造成他们理论的宏大与创作的疲软之间巨大的反差。不过,以"非非主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的先锋实验探索真正体现了一代文体自觉,他们的诗语方式,可以理解为是在替现代汉诗建设廓清尽可能多的道路。总结"非非主义"以及整个"第三代"诗歌实践的成败得失无疑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9.
吴诗媛 《殷都学刊》2007,12(2):121-123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相似文献   
70.
吴莎莎 《南方论刊》2006,(12):51-52
英国经典魔幻小说《指环王》具有深层次的生态主题。本文试从小说中深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挖掘生态主题,通过对主体间性主客二元关系的思考来定位“人”和“人性”,从生态意义上探究人和自然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