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3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丽  严实 《天府新论》2004,(Z2):148-149
合同诈骗在保留了普通诈骗罪的一些共性外,又表出自己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其犯罪构成的特殊性.本文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探讨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合同诈骗认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它与相近犯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2.
强奸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女性人权,其内容是以女性性权利为核心的各项具体人身权;次要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中的善良社会风俗,存在于强奸罪的部分情节加重犯当中。  相似文献   
103.
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之分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即 :分权制衡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司法效率理论。审判与司法行政之分离的立论根本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 ,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的职能分工不明 ,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司法审判的本质是判断。实现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 ,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改革 ,将法院的司法鉴定业务、裁判文书的强制执行权和法院内部的其他司法行政事务分离出去 ,主要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 ,以便法院能够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相似文献   
104.
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 ,按有无法律上的规定推定可以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实际上 ,事实推定作为一种事实认定的方法 ,同法律推定作为一种推定有着一些深层次的不同 ,并非只是有无法律规定的问题。为此建议用大陆法系上的“表见证明”的概念来取代“事实推定”,并认为表见证明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定 ,只是证明方法的一种。还初步就表见证明的前提、依据以及对其的限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5.
"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根源.要解决好"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傍老族"们也要振作精神,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6.
律师在场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讯问中律师在场权是对侦查权的一种制衡 ,也是程序主体性理论和刑事诉讼中多元价值平衡的要求。律师在场权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律师在场权的内容应包括 :讯问前获得告知权、律师在场聆听讯问、向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针对侦查人员不法行为提出抗辩的权利和对讯问过程的评议权  相似文献   
107.
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和体制外因素的不断介入催化城市治理结构变革,城市自治是中国市制创新、促进城市发展和适应全球地方治理运动的理性选择。由于受中国国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增量自治是中国城市由自主走向自治唯一道路。向城市政府和城市市民赋权与能则是中国城市实现增量自治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8.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地转向了对假装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假装理解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绘画的理解与对假装的理解也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表征行为.本研究对120名3~8岁的中国儿童进行研究,验证了Lillard2002年的研究中的一些结果,同时发现在本研究中的各问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儿童和欧洲儿童的通过率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9.
张兵  张晓丹 《天府新论》2004,(Z1):161-162
随着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增多,透露出关于立法上的不足和缺陷,作者就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对其的理解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0.
王乔 《经营管理者》2013,(32):229-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一部与百姓日常生活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自1993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在完善社会维权机制、解决消费权益纠纷、打击侵权违法行为、提高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以及促进消费维权运动蓬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草时理论和实践不足的影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改革迫在眉睫。2013年10月2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迎来修正案,新《消法》从惩罚性赔偿、举证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原《消法》进行改革,大大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虽然前路慢慢,尚需学者们继续锲而不舍地求索,文章希图从经济法方向理解新《消法》之变革,辅之以经济学的全新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浅见,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