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073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1378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对儒学的传统价值进行当代性阐释。在对儒学的多向度当代阐述中,主体性向度包括"人能群"的整体性、"心即理"的能动性、知与行的统一性、"其身正"的示范性等;价值论向度包括"仁"本思想的推陈出新、民本思想的不断深化、明德至善的不懈追求、重义轻利的有效调节等;民族精神向度包括"生生不息"与"刚健有为"的担纲意识、和平稳定与富强统一的安邦方略、"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等;时代精神向度包括平均无贫的公正理念、存理灭欲的积极意义、关注人本的务实精神、继往开来的创新思路等。  相似文献   
12.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08,(6)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多元化发展时期。期间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在两汉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学却衰落不堪。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学术思想盛衰消长的客观情势以及儒学自身的状况去探究儒学衰落的原因,以有助于总结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三家均有其各自的生育观及其指导下的生育实践活动.认真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具有学术理论研究意义,也具有较强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论王安石与宋代儒学之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鉴于宋代“学废庙兴”的现实及其危害,王安石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既批判了时人“变学为庙”、将学术宗教化的错误,又运用先秦儒学的本旨和原则,创造性地去解构释、老体系,以原儒的宗法理念拯救了宋代学术“宗教化”的危险,为宋学的形成开拓了新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思想史中,孔门仁学所阐发的核心思想就是有关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孔门主张把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推衍成君宽臣忠民拥戴的社会政治伦理,在利益分割上,主张仁政、惠民,在"人之相与"方面,主张仁恕与兼爱.但是由于孔门自身政治立场的局限,其仁学与其标举等级的礼学在思理上彼此矛盾,不能圆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它克服了儒学悖论,使和谐社会理论从悖论走向自洽.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在思想与文学上都有一次解构潮流,而韩愈是这一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在儒学道统中独宗孟子,其意在于以孟子的心学为起点来重铸儒学,以对抗佛学的心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汉学到宋学的转型之路;韩愈的文道合一的思想也与他对儒学的重铸具有密切联系。另外,韩愈在诗文创作上虽以“复古”为口号,但实质上是解构一切旧的文体范式,以凌轹古人、创意造言为务。韩愈的解构实践和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音乐看不到富有人文色彩的音乐主题,听不到有深度的内容,却有对各种合成与非合成音响的探索,对各种奇异效果的试验,这样无论如何不易得到大多数中国听众的理解。后现代主义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土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不了、也很难大力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