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丁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走遍大半个中国,福建对她有着特殊意义。晚年丁玲与厦门大学师生结下不解之缘,给予复出后的丁玲以巨大鼓舞。厦门学者多角度、全方位从事丁玲研究。特别是关于丁玲创作个性研究、丁玲散文研究、丁玲作品语言研究等等,取得丰硕成果,且有新的突破、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202.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中却有不少关于丁玲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少新史料,这些史料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3.
丁玲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革命家、活动家,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她在延安前后生活、工作、战斗了近9年,这是丁玲精神形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关键时期。丁玲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延安精神构成了丁玲在不同时期重要的、突出的个人品性,成为丁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4.
丁玲不但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教育家。她文学教育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创办中央文学研究所;办刊物,出作品,出人才;通过文学研讨会和报告会等形式辅导文学青年,著文诠释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5.
凌廷堪“慎独格物说”的礼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廷堪从礼学的视角重新诠释儒家的"慎独"、"格物"等重要思想.凌廷堪将"慎独"解释为内心之德或者是外心之德,它的指向都与礼学息息相关;将"格物"解释为"格礼",则是从礼学的实践层而来解渎"格物"的.所渭的"慎独"、"格物",实际上就是礼学,这为乾嘉之际的经典诠释提供了新的解释形态.  相似文献   
206.
先秦至两汉之际,自杀作为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上层贵族与官僚之中。李广及其家族在汉代的非正常死亡可作为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下的明显写照。然作为李广家族的另类,李陵及其在汉代的北降匈奴,又可作为这一普遍现象下的反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这些自杀者在自杀时的真实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07.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10,31(6):105-107
丁玲的《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通过妓女阿英从早晨到晚上一整天的生活,展示作为妓女的阿英"纯粹的实实在在的女性心理的和身体的经验"。作为类属的女性,阿英身体之于女性存在有着如下的意义,即:女性通过身体言说自我,建构主体;女性通过身体思考人生,介入世界,把握命运;女性通过身体嵌入历史,丰富存在,改进现实。  相似文献   
208.
丁玲的小说景物描写不多但很有特色,其中尤以乡村风景最为突出。丁玲小说中的乡村风景描写,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时代特征的窗户,披露了她在不同创作时期的思想状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9.
岭南地处中国南方沿海,几千年来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及碰撞,使得岭南人很早就衍生出开放的意识,后来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岭南广播电视也以此为基础,形成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色。文章探讨了岭南广播电视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对岭南广播电视的长处与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0.
沈约文学思想研究,20世纪以来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近50年以来的研究更是呈现出观念和形式的多元化趋势。文章以近五十年来的沈约研究为重点,从沈约的文学史论、声律论、创作论三个方面,对沈约文学思想研究作一考察,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