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2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43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30篇
理论方法论   262篇
综合类   2535篇
社会学   188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822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50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从区域国别研究视域对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意愿加以分析。指出国际学生作为真实感知过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他者”,是能讲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善意群体。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抽样获取的616个样本加以定量分析,探讨影响国际学生中国故事传播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意愿整体较高,情感性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描述性规范、工具性态度显著影响其传播意愿,而主观规范对其传播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国际学生对不实信息感知可以调节其工具性态度与情感性态度对其传播意愿的影响,起负向调节作用,并基于此提出提升国际学生传播中国故事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2.
邹广文  李坤 《东岳论丛》2019,40(5):5-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对全球发展和解决各种全球问题提出的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贫穷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道难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所蕴含的重要内容。立足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消除贫困,符合全球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和奋斗目标。只有建立在全人类通力合作、携手同舟、互帮互助的基础上,消除贫困才有实现的现实基础。不断推动发展是消除贫困的"硬道理",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形成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是在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解决如何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3.
《社科纵横》2019,(12):90-96
中美贸易摩擦绝不仅仅关涉贸易问题,贸易问题只是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的"借口",其实质是要打压中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跳出贸易本身全面考量它,方可能做好充分准备。意识形态就是不可少的考量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一次"攻击"。美国在此问题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民族主义立场,一切以美国利益优先,不惜牺牲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利益,这明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是背道而驰的。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文化奉行的实用主义、扩张主义、绝对安全感、丛林法则等,也是其不断打压他国,阻挠他国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4.
大部分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或政治学家——假定当人们扮演公民、政治家和公务员等角色时,他们要么服务于自己的私利,要么服务于公共利益。在充分解释这种动机式二分法(本文第一部分)后,笔者将向读者展示这种二分法将导致制度设计中传统规范辩论中的分裂。此处的制度设计主要关注市场和国家任务的合理划分(本文第四部分)。  相似文献   
85.
2003年,墨西哥城的市长创建了印第安居民办公室(Oficina para Pueblos Indf genas )和原住民办公室(Oficina para Pueblos Originarios)。前者旨在对居住在城中的印第安人口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86.
《社科纵横》2019,(8):108-111
观念史研究下,"新中国"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共由上至下推行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的进程,通过印刷术、普及教育和内政构造等多方面的强有力推行,上层统治最终促使包含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趋于同质化。个人与国家签订契约,纳入到"生活政治"中,"新中国"现代国家意识诞生。  相似文献   
87.
施坚雅模式是国际汉学界和人类学界研究传统中国的主要模式之一,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提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以家庭、宗族为主线的新路径。他从市场这一全新的角度切入中国社会,通过对市场的结构和体系的研究,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静态的孤立的村庄变成了动态的联系的村庄,提出了著名的基础市场共同体理论,并逐步扩展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等级...  相似文献   
88.
农村社区营造是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营造作为一项文化新政策,主要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为主要目的,强调社区文化建设要关注“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9.
一、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融会贯通,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一)传承古老文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阅读中华古代经典名著,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基本共识,因而也是连接各民族的共同纽带。  相似文献   
90.
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具体实践,将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促进次区域稳定和繁荣。本文通过对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