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7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388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10篇
人才学   7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099篇
理论方法论   282篇
综合类   4098篇
社会学   336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400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构成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现象,带来了城市的差距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3.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34.
梅村体是长庆体的变格,但其中都充满着浓烈的黍离麦秀之感,所不同者在于一为乱世之音,一为亡国之音.诗人感伤兴寄,作垂戒之用.  相似文献   
35.
中国禅宗初创于四祖道信,基本完成于五祖弘忍。由道信到弘忍的“东山法门”,无论是禅法思想、传法方式,还是判教说法、活动范围,都已具备了禅宗的各种特点,如不倡读经禅,不立文字;农禅并重,随缘任运;修行简捷,意在守心;明心见性,证悟成佛;等等。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基本原则思想,在东山法门也已初步形成。正因为有弘忍实际形成宗派在前,才有南能北秀的门下傍正之争随后。以六祖惠能为禅宗创始人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6.
刘义平 《老年人》2003,(10):44-45
拜读了于沙先生的文章后,我是赞同他的看法的。他的“莫把歌诀当诗歌”的告诫,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指导尤为及时。可是,由此引发的“老干体”之争,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出文人。”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昌盛时期,广大离退休干部莫不欢欣鼓舞。他们讴歌盛世风情,记录历史事件,抒发晚年情怀,体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老干部诗词的大量涌现,可说是应运而生,适时而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艺术百花争妍和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谁能说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体…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佛教文化在中国承袭和衍生的角度,通过对五台山沙门道(辰殳)及其思想的研究,论述了道殷对密教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8.
儒家所言之道和人伦日用常行之事是相即不离的关系。他们讲成人之道,不脱离知识技术的传授,但目标在于成就道德人格。道德成就的前提是不悖离人及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万物的本源性沟通,这样的沟通只有在人伦社会中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格的至善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9.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文章从老子独特的认知方式角度 ,对老子的核心概念“道”、“德”作了新的解释。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 ,这种存在物与人们能感知到的天地间的万物的存在方式及属性恰好相反 ;“德”是“道”的存在方式及属性在天地万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