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6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3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37篇
丛书文集   2093篇
理论方法论   267篇
综合类   2660篇
社会学   166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儒家学说中有关德治、教化与礼制的部分在传统伦理道德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者认为,“德治”是一种比法家倡导的“刑治”更为有效的方法,因为道德有一种楷模示范的作用,而“德治”又必须通过“教化”与“礼制”两套措施才能现实化。中国历史上伦理道德建设的这一整套学说、方法与途径,值得今人高度重视、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62.
儒家非理性教育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将人心对外物的自然反映融入到诗、礼、乐教育活动中,从而熏陶人的积极正面的情感,使人的意志和动机朝向符合道德的方向被激发,最终使人在现实生活中能自发自觉地表现出《论语》等儒家经典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儒家非理性教育理念将人心、道德与治国三者完美结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3.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性问题,很多学者已将其追溯到伦理学层面.系统梳理儒家哲学的自然观和气候伦理原则,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儒家哲学以"和为贵""明分使群"和公平正义的气候伦理原则进行了经济学阐释.依据气候品生产技术差异划分国际成员,在非合作博弈中能够实现"明分使群"的伦理思想,但均衡结果不满足公平正义的原则.这将导致各国缺乏改进技术的动力并呈现相似且较低的技术水平.在基于"和"伦理拓展的合作匹配博弈中,通过合理设置匹配计划能够解决该问题,同时实现"明分使群"和公平正义两个原则.最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能充分发挥优势,各国均实现福利帕累托改进,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技术进步、福利提升和气候改善形成相互促进、循环演进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64.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表演而已,并且同置曾史与桀跖,理由都是失其本性,其所追求就是上位放任,则下民自适,实际上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力的立场。本文认为,现实之不堪,各学派所共知,至于追求何种价值,是各家自己的选择,庄子学派无须攻击他家立场,除非找到真正的宇宙规律、历史规律,才能论断高下,但这就要进行各家意旨的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工作了,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意旨以及政治的根本的大哉问问题。  相似文献   
65.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中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角色之中,其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这一点与西方传统中的独立的、个体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儒家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学"。  相似文献   
66.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诸侯给争霸的时代,也是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转型期的状况,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学问阵地,推行各自的治国之道,尤其是儒、道、法三家更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和吸收,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攻击又相互吸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思想,为中国法律思想几千年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星光璀璨,本文通过对儒道法三家法律思想进行比较,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认识,以期更好地为现世做贡献。  相似文献   
67.
程志华  王耕 《河北学刊》2014,(3):171-174
"治身"与"治世"是先秦儒家道德理论所包含的两个指向,分别针对的是"对己"和"对国"。先秦儒家主张以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伦理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由每个人的道德提升推演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从而能够不依靠法律和暴力机构而实现社会大同。这种理论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中所隐含的容易被他人利用的因子,最终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68.
孔见 《中华魂》2014,(9):62-62
正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一生信奉周礼,连做梦也常常梦见周公,所以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梦想通过仕途实现这个理想。他当过权贵的家臣,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几经周折之后,才得以在鲁国任司寇,并一度代理相事。地位显赫了,但他的一套主张并没有被人接受。他作为私学的开创者,只好率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求官谋职,宣传他的主张。13年间颠沛流离,远至楚国。其间,"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真可谓"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那些醉心于夺地争霸的君王们并没有接受他。当他的从政行道希望化为泡影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并笔削春秋,修诗编书,传播自己的学说和理  相似文献   
69.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70.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主要提出了四种政治思想。第一,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第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或者说在基督教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在天父之下人人平等博爱的社会。第三,"尚贤"的思想。第四,晚期洪仁玕执政时期所提出的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