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14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卢梭从善良情感出发,用"社会状态中的自由"观念弥补了洛克的"天赋自由"观念,并在其中注入了平等的要求,这是对17世纪以洛克为首的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康德则从先验理性出发,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公意理论、平等观念、人民主权等许多方面,秉承卢梭意志,试图消弭卢梭自由主义理论的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52.
浅析卢梭的"公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意”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却也是产生种种歧义的关键所在。卢梭从倡导真正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角度出发阐释“公意”学说,却衍生出与其本意完全相反的结论。卢梭也因此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民主主义者和专制主义者都从他的政治学说中寻找理论根据。文章试从“公意”概念入手,对卢梭的“公意”学说作一个粗浅的反思。  相似文献   
53.
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洛克以自由为核心概念,赞同"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而卢梭以平等观为基础,认可"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洛克区分了政府权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发展理论;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政府形式",丰富了国家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4.
政治合法性问题主要探讨权力为什么以及如何获得社会成员的忠诚和认同,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就在于将暴力因素加以排除从而实现政治的文明化。卢梭为政治设置了"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两个基础。由于卢梭思想中的"逻辑悖反"以及其与后世政治实践中的一些悲剧性后果高度相关,卢梭的政治合法性思想为人诟病不已。但是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在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对后世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5.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凸显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儿童教学中,就是教育应体现儿童的天性,要以儿童作为主体,根据儿童的特点,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进行自主、能动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本文对其作了详细的整理和系统的阐释,在介绍理论与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该思想的内涵及目的,思考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以期望能丰富现有的教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6.
《爱弥尔》是一部以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小说的深刻探索见长的伟大作品,因此其价值主要表现在教育学、哲学和文学三个维度方面:教育学维度:构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哲学维度:深入阐述了卢梭的性本善思想以及自然神学观;文学维度:提升了教育小说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7.
汪荣祖先生提出,五四时期的胡适不是"基于理性",不是"启蒙",而是"出于激情",充溢着"浪漫情调",倾向于浪漫思潮,这打破了学界对胡适的已有论断。以卢梭为源点的浪漫主义是对崇拜理性的启蒙主义运动的纠偏,其要质在于重振以情感为主体的自然人性,来抗衡历史发展中"工具理性"的偏执。笃信科学,把科学理论化为思想观念,并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胡适,既已热忱颂赞"工具理性文明",又怎能归于卢梭一类的浪漫主义思潮?根据史实,在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卢梭式的浪漫主义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有点"过气"的味道了,而把一生尊崇自由主义的胡适纳入浪漫思潮则更显得错乱。  相似文献   
58.
启蒙思想家卢梭最先洞悉到历史性形成意味着对个体主权的侵毁,试图采取一种远离社会现实从而使人们重返"自然"之"善"的做法来克服历史进程中的道德堕落,并以此恢复个体主权,实现人的自由。然而,由于卢梭没有找到道德堕落的根源,也没有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从根本上说也就无法真正打破缠绕在人们身上的"枷锁"。卢梭的历史性"悖论"表明,他只关注到历史进程中的"消极因素",而没有看到它的"积极成果"。事实上,如果没有"历史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便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9.
自传性作品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的论题,卢梭《忏悔录》作为自传文学的代表,其真实性引发了持续的争议。从叙事角度看,厘清"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经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和"追忆事件时的叙述视角",有助于对作品真实性建立严密而公正的评判标准。就卢梭《忏悔录》的真实性来看,不管陈述的是事件还是感受,只要这些事件、感受是"当时"的,其陈述就是坦率和真诚的,符合文本"隐含作者"的规范,保证了叙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能将"隐含作者"对"经历事件"的叙述看成是"真实作者"带有"自辩"性质的"事件追忆"。但《忏悔录》中也存在违背"隐含作者"规范的不可靠叙述,这对其真实性又构成了一种反讽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0.
卢梭的伦理思想中,幸福观是一个被忽视的主题。卢梭认为幸福就在我们自身,它和知识无关,也与财富地位无关,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处境。人类最自由、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本性的生活,即自爱、怜悯和善的生活。只要按照人自身具有的这三种本性生活,就一定会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卢梭的幸福哲学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