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7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686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65篇
人才学   87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2285篇
理论方法论   471篇
综合类   3809篇
社会学   374篇
统计学   18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550篇
  2011年   600篇
  2010年   518篇
  2009年   568篇
  2008年   669篇
  2007年   574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82.
矿难的法律治理:一种法经济学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中,成本效益理论揭示了违法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概率与违法成本成反比、与违法收益成正比的原理。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与采矿中违法主体的违法行为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规制采矿的配套法制不完善,导致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过低而收益巨大,最终引发了多起重大矿难事故。所以在法经济学的视角下,完善各项与采矿有关的法律制度以提高采矿中行为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成本,减少其收益,就成为预防和减少矿难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3.
84.
试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先后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思想、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思想、现代人力资本和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不断完善,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本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期对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相似文献   
85.
由于古典诗词这一特殊鉴赏对象,使鉴赏者有时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释。言之有理符合主题者肯定;背离文意不合语境者则须斟酌。  相似文献   
86.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入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7.
眼下,一个经济学术语通俗化程度很高,它就是cpi.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再度创下近11年以来的单月最高升幅.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意象的考察,揭示“川端文学”敬爱自然的文化底蕴、渗透着生命悲哀 的哲学体悟,以及投射到具体作品当中的季节感、色彩感、空灵感,以及蕴涵其中的无常感、悲哀 感和虚无感,由此把握“川端文学”的古典情韵.  相似文献   
89.
90.
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郊农民并不都是欢迎地方政府的“撤村建居”工程的。本文运用经过修正的斯科特关于农民道义经济学的“安全第一”理论,选择浙江J市的一些城郊村作案例分析,提出城郊农民的排拒主要基于其不安全感:即在政府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原来的安全条件很容易受到破坏,而满足其安全需要的替代方式却不易建立,甚至还没有被当成重要问题;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到强烈的风险与转型不安全,包括经济不安全、社会不安全以及政治不安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