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23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01篇
人才学   47篇
丛书文集   2225篇
理论方法论   318篇
综合类   3503篇
社会学   21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454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454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2.
73.
《编年史》是塔西佗最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他史学思想和文笔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编年史》集中反映了塔西佗反对暴政和歌颂共和两方面的史学思想。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塔西佗对所看到的现象,不能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产条件方面加以分析,因此难免有些缺陷。但这并未影响《编年史》突出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4.
2004年6月中旬,史学批评网、天涯网、往复论坛、学术批评网、新语丝等网站先后刊发或转载了署名史言所撰写的《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抄袭问题举隅》一文,指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卜宪群先生有抄袭之嫌,学界为之哗然。文章在网上网下引发了激烈讨论。7月初,文中指出的被抄袭的论著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先生发表声明,做出了回应。“不得抄袭”,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应秉持的底线。抄袭,是对学者最为严厉的指控,会直接影响其学术生命。因此,对这样的指控,学术界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5.
由“公羊学”所宣扬的天命史观,是将社会的变化视为天道运行“副本”的观念。它既宣扬“君权天授”,又承认“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认定社会在周期性的循环中发展。但在整个中世纪,“君权天授”的观念一直是维护家天下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在从古代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前清”学者在批评天命史观时,将主宰人类命运主体的“天”置换为“社会”;到了清代中期,“常州”学人则注意到“天命”史学中所包含的变易思想;晚清之时,恰遇“千年未遇之变局”,康有为等一方面援引前清学者的社会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则直接将公羊学的变易思想与西学相对接,于是,“通三统”、“张三世”、“《春秋》当新王”便被改造成社会进化论学说。  相似文献   
76.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相关阐述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省察克治”“讽谏”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锐利武器。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77.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三次转型,多种"新史学"次第登场,旧传统崩塌,新传统难以确立,以致当前的中国史学在理念、结构、范式、知识体系、研究方式乃至表述形式等方面,均打上了深重的外来印记。中国史家越来越离不开欧美史学的模式及启发,同时也感受到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文化压力,由此引发"中学"和"西学"、传统和现代、政治和学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多重博弈。为了走出困局,中国史家纷纷设想以多种方式构建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冲破欧美史学的笼罩。然则要在当今学术全球化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不得不继续借用来自欧美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必须取得能为欧美史学界所认可的研究成果。这一悖论无疑进一步加重了中国史家的话语权焦虑。  相似文献   
78.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79.
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错综复杂。作者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并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分析其中态度词汇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判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态度趋势。研究发现: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态度褒贬不一,其中消极评价话语偏多。这种他塑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利益关注,以及新闻传播者的价值观念、话语角色认知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官媒及自媒体有必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关注新闻受众的阅读态度,从而有效展示中国的积极形象。  相似文献   
80.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