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将人之欣赏美表现美之求美活动赋予道德价值,既强调了求美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又顾及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于求美意识之起源、求美意识之道德价值、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不同、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贯通等美学思想的阐释,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美化人的道德心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忧患之作,他在后序中谈到现在的社会在他的心灵九境中,属于“由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其后果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本文引述马克斯.舍勒与福柯的相关论述以与唐君毅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以证明唐君毅“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宋明儒在利用释、道之论阐发儒学基本道理的同时,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上仍然自觉与佛家划清界限。唐君毅先生《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一文从为学之目的、生与灭、心性与天理、天道与圣道几方面对佛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潘勇 《理论界》2014,(3):162-165
唐君毅认为,荀子那里"心"可表述为"统类心",不仅具有认知功能,同时也是一意志行为的心。"道"是"统类之道",但首先是"心之道",循此心之"道"才能达至"统类之道",因此,不可视"道"在心外。然而,若就"统类之道"的核心——"礼义"来说,"道"与"心"的内外关系仍不明确。较合理的解说是区分"道"的双重意义,作为具体规范的"道"(礼)是外在于心的,有待心去认知;而作为"礼之理"的"道",则不可说在心外。但仍需指出的是,作为"礼之理"的"道",虽不可说在心外,可也完全不同于孟子意义下的"仁义内在"或"礼义内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出版的李相显《朱子哲学》对朱熹的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分别作了阐述,尤其强调在朱熹那里,所当然之则比所以然之故更为重要。同一时期唐君毅发表的《朱子理气关系论疏释》以及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更是强调朱熹的"理"主要是当然之理,并且认为,只有从当然之理入手才能说明朱熹的"理先气后"和仁之理以及生生之理。这些观点既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从逻辑的所以然之理入手诠释朱熹的"理",但又认为朱熹的"理"实际上混同于伦理的当然之理,也不同于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主要是所以然之理,因而减杀了其道德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李相显、唐君毅强调朱熹的"理"主要是当然之理,对于今天深入研究朱熹的"理"以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关系,建构朱熹的哲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的新儒学思想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 ,构成现代狭义新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梁漱溟从生命的进路开启狭义新儒学学脉 ,熊十力由生命进入人文 ,唐君毅由人文进入道德 ,徐复观主张转仁成智 ,牟宗三最后建成道德形上学。  相似文献   
18.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非常重视中国艺术精神的阐发及重建。从道德文化哲学角度,他把艺术精神理解成道德精神之"用",显出浓厚的儒家本位的立场,但当他悬置"道德理性",论中国艺术"虚实相涵"之特质,"生化无穷"之"化"境,都深契于庄子哲学,并呼应着他早于徐复观近20年提出的道家"纯粹之艺术精神"一说。唐君毅对"郭象注庄"之"自然独化"一义的延伸阐发,揭示出庄子之"道"实通于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流自生命的人文精神是唐君毅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中西文化冲突、古今价值错乱的时代镜像是其人文思想感发的外缘,个体生命的原始性情和生命律动中的仁心本性是其人文思想发生的内因。通过从儒家立场对人文精神的多维阐发,唐君毅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具有无限的积极性、开放性、涵容性、有机性、精神性和超越性;而以"平视的眼光"对中西人文精神和文化活动的多向比照,使他从人类整体人文观出发,勾绘了一幅关于未来理想人文世界的蓝图。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认为,人不但不应该逃避死亡问题,更应将死置于目前,将死置于人生之中,人随着自然生命的消耗,成就其精神生活,因此死并不是人生的消灭,只是人生的暂终。他承认死后鬼神是有的,并从感通的立场谈鬼神之情,认为只要生者以超越个人的诚敬之心与深情厚意,与死者精神直求相接,就可以打通生死之道,以通幽明之际,这是一条由生之世界通到死之世界、由现实世界通到超现实世界,由生的光明通到死之黑暗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