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83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686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正《庄子》上有这么一则寓言:"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玩味之余,笔者深深敬佩匠石的"斫垩"之诚,"运斤"之勇,"尽垩而鼻不伤"之高超技艺。同时也为郢人临斤"立不失容"的精神所折服。修正错误与"郢人除垩"同理。"垩漫鼻端",有碍于容;过错染身,有损形象。所以,国人向来把帮人长救失视为一种美德,褒之,奖之。"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相似文献   
32.
区别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显现古希腊幸福概念的客观性内容;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至、幸福具体释义、以及思辨是最大的幸福的阐释,展现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整体。  相似文献   
33.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易经》由一部占卜之书发展成为哲学巨著。但其真正的价值还未被社会广泛接受,而打着《易经》旗号的占卜行为却有泛滥之势,这是我们宣传《易》者不卜的动机所在。《易》者不卜,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人类认识发展之,必然。而且,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对其持保留和批判的态度。当代的《易》学研究也否定其占卜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34.
35.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其中他的幸福观是其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他把“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认为幸福在于德性,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指出中道原则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太理想化、圣化。不过,其幸福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6.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7.
技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心理易出现自卑、消极、脆弱、孤僻等问题行为,班主任是教育、管理班级学生的主任教师,对这些特殊群体必须要有智慧地管理。  相似文献   
38.
由美入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美于,由美入,把道德内容和主流价值在审美教育中完成,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原因是美育主要立足于受教育者自我特有的生命体验和个性意识的养成,立足于自我人格的自觉提升,因而在受教育者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行的内化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具体途径包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美、结合的原则;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淡化其过分技能化的倾向;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创设德美互补、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相似文献   
39.
体育教学是积极向的。在体育教学追求至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非的手段与方法。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和评价体育教学中作为手段的"必要恶",使体育教学向着至的趋向发展。  相似文献   
40.
从元伦理学的角度看,严格意义上的正义是指社会制度在诸冲突的情况下对于人们的可接受性:当一个人认为某种社会制度能够确保他意欲的基本、防止他讨厌的基本恶时,他就会认为这种制度是正义的、可以接受,反之则是不正义的、无法允许。因此,正义既不像后果论所说的那样在于达成总量更大的,也不像道义论所说的那样取决于道义原则的某些与恶无关的形式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