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92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888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对于中西宪政的不同命运,宗教或类似宗教的文化传统扮演了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基督教的超验之神、有限理性、对人性的双重预设与儒教的天人合一、理性自负、等级人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儒教的上述传统,窒息了宪法至上、有限政府、人权保障、民主等宪政要素的生长.然而,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强劲的"尊儒"意识和波澜壮阔的"排教反教"运动,在民族主义胜利的同时,宪政是否失去了有利的文化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2.
本文以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为中心,对西方启蒙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内在理路作了梳理,并探讨了启蒙的偏差与纠偏问题.论文第一部分概述古希腊罗马启蒙思想的发展、成就与偏差;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学术界对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思想关系问题上的偏差,指出基督教对希腊启蒙思想的纠偏作用;第三部分指出西方世俗人文主义者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但与传统宗教思想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部分探讨基督教与人文主义融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3.
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入注意,在奥康纳所塑造的人物群像中鲜有正面形象,而奥康纳对笔下人物所表现的冷漠和其中所反映的反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念,曾招致广泛的误读。应该把奥康纳的创作主旨纳入对其人物分析的研究视野之内。奥康纳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观念对她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根本的规定性。在基督教神本主义人性观的视角下,神性启示是言说人性的一个基本前提,奥康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具有自足价值。以奥康纳的代表作《好人难寻》为例,在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叙述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该作品中的人物为扁平形象。扁平人物的塑造是奥康纳对基督教神本主义人性观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84.
从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和创作来看,他的思想归属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他在早期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莫尔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公有制理论有着古典和基督教双重来源,从他的乌托邦思想出发,可以解释他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及英王亨利八世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5.
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概念到现代历史概念的转变过程,展现了历史时间的构成作用.历史时间的迷惑来自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分离的关系,而这三者的统一性则是最基本的时间现象.真实的历史始终比历史的哲学叙述更丰富,我们看不到作为"完整的"历史的总体结果,神秘是人类经验历史时间的困惑的必然反映.今天,问题并非在于,应不应当要寻找意义和尽力理解历史,而在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努力没有通过历史时间话题,将把握历史意义的含糊和明显的不确定考虑在内.因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的探讨,具有某种历史性提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6.
秦武杰 《南方论刊》2008,(10):51-51,43
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革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工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矛盾。基督教本着耶稣的精神,做了许多工作来缓解这种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基督教在提高工人技术、增加工人智识、改善劳工条件、缓和劳资关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7.
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体现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体现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又是不相同的:法国经历的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以及雨果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近代社会问题上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宗教背景和作家自身的气质,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偏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发展自己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8.
怨恨论:尼采与舍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海波 《理论界》2007,(3):166-168
尼采与舍勒对怨恨现象及其价值活动方式的描述指明了“怨恨”现象与价值位移的关联。他们在怨恨论上的分歧源于对价值、生命价值以及基督教道德价值的不同理解。尼采将基督教道德价值视为怨恨的产物;舍勒否认了这一观点,并揭示出现代价值观念的怨恨本质及其对基督教道德价值的颠覆。  相似文献   
189.
18 74 - 1883年 ,《万国公报》登载了大量宣传禁烟的文章。这些宣传反映了晚清来华传教士意识到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必须指出的是 ,这种宣传是服务于他们用基督教征服中国的最终目的的。  相似文献   
190.
良知与"欲之无穷"的并存,以及良知对欲之满足方式的调节作用,构成了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对此儒、释、道和基督教哲学都有大量的相关论述。中国和西方传统宗教的人性论在这个问题上虽有差异,但却基本上相容相通,并且可以支持一种"全球宗教哲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