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鸦片战争时期的“通经致用”思想既有儒学中最富生命力的实用理性精神,又为其“通经”思想所局限。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通经致用”一方面成为矫正时弊、倡导变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应付新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42.
子夏生平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考证可知,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15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逝世。其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在试图维系孔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回到魏国设帐收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纵观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  相似文献   
43.
正南宋吴正子注《李长吉歌诗》为李贺诗集首个注本,影响极大,但历来对吴正子其人所知甚少。周金标《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三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推断吴正子"大概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有发覆之功。惜未考其卒年。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五有《祭国史吴校勘正子》一文。此文虽未提及吴正子去世时间,但根据黄震仕履经历和《黄氏日抄》编排体例,可推知此文写作时间,而间接考知吴正子卒年。黄震咸淳七年(1271)始知抚州(治所在临川),咸淳九年(1273)离任。吴正子世居临川,系陆  相似文献   
44.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主要用于立春和端午两个节日.夏竦的帖子词包含着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民俗风味,抒发自身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与文化习俗等诸方面情况,从中能够对宋代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夏竦的帖子词不仅数量多,并且有一定的艺术特色,秀丽可观.夏竦在宋初帖子词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开创、开拓之功,更对帖子词的发展和成熟有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借助夷夏观念,晚明遗民对清政权多消极抵触,不与合作。而自清代中后期开始,士林则主动以天下为一家,放弃夷夏之防。庄存与是开启这一转折的关键人物,他在乾嘉复古考索的大气候下,借助对汉代公羊学"异内外"一义的探讨,将判分夷夏的标准确立为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为内核的"礼",从而将夷夏身份问题转换为君臣礼教问题,迎合了清代官方的夷夏主张,消弭了清初以来士林与官方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以全新的学术论说为弥合晚清百余年的民族矛盾提供了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46.
47.
1957年《文艺学习》刊登的“夏可为来信”引发了关于青年的写作、职业和出路的社会性讨论。“夏可为来信”呈现了青年普遍的成长之惑,得到了茅盾、赵树理和老舍的回应,成为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问题的重要现象和事件。赵树理是“夏可为来信”的最早对话者,他对青年出路的思考体现在大量议论性文字和《互作鉴定》《杨老太爷》《卖烟叶》等小说叙事中,通过“生病/疗救”和“劳动/写作”叙事逻辑对沉迷写作、不安心劳动生产的知识青年进行劝谏。“夏可为事件”显示了青年一代在五六十年代新的语境下渴望自由选择甚至弯道成长的诉求,以及青年在有限申诉、抗争后臣服于政治要求与青年治理体系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48.
从文献源流梳理来看,穀梁子"受经于子夏"说有很明显的"历史的层累"迹象;从《穀梁传》的解经方式上看,以"受经于子夏"为基础难以解释穀梁子以事解经的基础逻辑;从《穀梁传》对待孔子的态度看,书中对孔子的态度和对尸子、沈子等人的态度并无明显区别,书中提到孔子只是作为材料出现,并无特殊的尊崇意味,引用孔子的言论只是为了增加论证的力度。因此,穀梁子"受经于子夏"之说并不可信,《穀梁传》应该是穀梁子解读《春秋》的一家之言,与子夏授经无关。  相似文献   
49.
以"夷夏东西说"解读商周时期历史进程,可视为以殷商为代表的东部势力与以周族为代表的西部势力的对峙态势。商周嬗代是西部势力对东部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周公东征延续了西部势力的胜利,并使东部势力彻底臣服于西部势力。周公分封诸多重臣于东土、营建洛邑调整周王朝上层权力结构等政治手段,大抵可视为周公应对东部势力的战略举措。周初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对峙因素的发酵与影响。"夷夏东西说"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政权嬗递之间的强烈相关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