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426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580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消费娱乐要求的提高、现代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的实行引致的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兴起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其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52.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发生了深刻变迁,文化焦虑日益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现代文化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3.
互联网思维是跨界整合的最集中代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产生了一大批草根创业明星,这些草根明星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审美倾向,要保持草根长久的创新动力,就要坚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54.
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 ,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 ,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 ,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5.
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探讨了大众文化时代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并试图提出教育改革应该怎样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56.
档案作为一种承载了丰富信息的知识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该存而致用。大众文化传播成功地“激活”了档案,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寻根”文化、“老”字号图书、“怀旧”经典音乐、“历史”影视与档案“激活”。但这种“激活”目前还多为一种“被动地”、“依存地”、“客体性”表现,研究档案文化当代传播应该是时势所趋。  相似文献   
57.
贺岁片”作为特定时期上演的极度张扬大众文化指向的商业电影形态,登上 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舞台,根植于传统文化心理需求的“贺岁片”这个名词也就诞生了。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而衍生的词汇,“贺岁片”的兴起为中国人世纪 末的狂欢创造了影像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8.
1930年代的上海曾出现过短暂的"大众文化"的繁荣,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审美的转变,社会呈现出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浓郁的文化色彩.当时的上海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在社会发展环境、大众传媒、市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而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相比较,在文化结构、文化受众、文化形态上又有着许多不同.上海的市民文化只能说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前奏.  相似文献   
59.
冲破传统美学和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论假设和偏见,西方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美学和文化研究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辩护,从而为大众文化合法性的取得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0.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