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禹生石纽是四川岷江上游羌人的神话传说,它是古代羌人崇拜民族祖先大禹的产物.岷江上游羌人是辽徙定居的族群,他们需要以大禹神灵来建构族群认同.历史上禹生石纽的汶川、北川之争,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族部落的历史记忆.羌人对华夏大禹神话的羌族化改造与诠释,显示出秦汉时期大禹崇拜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2.
四千多年前的那场特大洪水,使海峡两岸流传着许多洪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家喻户晓,台湾高山族(古越族一支)御洪却鲜为人知.从洪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成因、避让洪水之方法、洪水酿成的习俗与禁忌、治理洪水的主体民族等诸方面,可知两地人民本是族同源及神相似的骨肉同胞.其创造的"人定胜天"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3.
苏武李陵是历史的悲剧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反应。元代诗人笔下的苏李,是具有时代价值观念的特定意象,虽然不同的诗人褒贬有所差异,但均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元代社会背景下对气节理念的重新定位阐释的载体,折射出元代文人通达的史变意识。  相似文献   
104.
《史记》中的大禹形象,较之春秋战国前古籍中的有限记载,有较大的提升。关于大禹的“史事”,经过司马迁的充分考证、改造、加工,其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并因之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楷模。尽管这样的提升并非就不存在问题;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不仅不应该去责难司马迁,还应该充分肯定这种提升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李建成,有唐开国储君,初建功勋,后败于皇位之争,命丧玄武门。太子妃郑观音,出荥阳郑氏,命运多舛,生平事迹颇多传奇。李、郑二志间涉初唐重要史事,极具史料价值。本文征之以传世文献及其他碑志材料,对墓志所载史实略作考证,以期于唐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6.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大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中国古史的问题,夏代和夏文化的问题,中国国家与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莫不同禹息息相关。而百年以来关于禹兴西羌、大禹治水、禹娶涂山、禹都阳城、禹画九州、禹铸九鼎、禹征三苗等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禹迹”,以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大禹其人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重要分歧和论争。本文对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大禹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争略做梳理述评,供海内外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众多文化家族投身于清代词学复兴的洪流之中,已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对清代词风产生了何种影响,这还是清词演进研究中的模糊环节之一.本文从研究阳羡储氏家族的词学成就入手,从词情、词艺、词学理念等方面,探究储氏词人与迦陵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创作风貌,通过描述清代阳羡词学的流变轨迹,试图揭示文化家族对推进清代词风演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8.
<正>自古以来,领导总是很忙的。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千古美名;雍正皇帝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批奏折到深夜,造就了大唐伟业;南唐后主李煜沉湎词学,不治国事,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宋徽宗赵佶醉心书画,对国事漠不关心,步李煜后尘,丧身丧国。由于忙的形式内  相似文献   
109.
不少学者在研究韩愈诗歌时,都认为其诗歌的审美理想是"雄奇怪异"。文章通过分析韩愈诗歌的题材、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认为韩愈诗歌的审美理想应是"陵暴奇崛"式的自由境界,即"自如"地"驾驭"奇崛雄豪"。  相似文献   
110.
秦至汉初的户刍确为户赋的一种形式.户赋起源于军赋,其征收形式多样反映了秦代较为灵活的财政管理制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随着战争结束,汉代户赋改征钱币.卿爵以下(包括卿爵)都要缴纳户赋.户赋征收中严格使用校券,并由乡部根据本乡应纳户赋数量制作户赋征收统计册,最后由少内主管全县户赋的征收、管理和支出.根据里耶秦简,秦迁陵县户赋征茧,并将丝织品进献朝廷作为帝室收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