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229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64篇
人才学   83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284篇
理论方法论   194篇
综合类   2717篇
社会学   854篇
统计学   9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动能力丧失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能力本质上属于健康权人格利益,不是独立的人格权。劳动能力的丧失是原来具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受到他人的侵害后而致使身体残疾的结果。劳动能力丧失赔偿的所得丧失说、劳动能力丧失说、生活来源丧失说,都存在缺陷,应当予以重构。在确定我国丧失劳动能力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论据时,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科学的理论,即以劳动能力为基础的收入丧失说。在实践中,则要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劳动收入赔偿金、残疾用具费、生活上增加的必需支出、特殊医疗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抚慰金等内容。  相似文献   
22.
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唐人因为推崇汉朝,对来自汉朝的思想观念接受较多,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论、对策和诗歌中,该观念对唐代文学的作用小于瑞应和封禅。  相似文献   
23.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4.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极为丰富,并富有地方色彩.在本章里,笔者根据意义的不同,把闽台闽南话词汇分为17大类.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25.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26.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等都离不开色彩的影响,色彩最易影响人们的知觉、心理与情感。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可分为直接性心理感应和间接性心理感应。由于个人经历、性格、修养、喜好、习惯甚至性别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有所不同。色彩艺术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宫调使用规律与其相互关系———宫调用途———曲牌间的相互关系为阐述思路 ,对元杂剧宫调、曲牌运用情况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阐述元杂剧中宫调的使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 ,结合前人与今人对宫调用途的观点 ,试探讨元杂剧中宫调的用途 ;最后 ,通过了解曲牌的复现率来探讨曲牌间的相互关系 ,并尝试提出与传统的“套”相区别的“组合”概念  相似文献   
28.
29.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本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30.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问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而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朴素生态学和重视生态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内容相整合,提高环境意识,以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21世纪的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