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20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226篇
管理学   5321篇
劳动科学   277篇
民族学   589篇
人才学   1292篇
人口学   266篇
丛书文集   8651篇
理论方法论   2181篇
综合类   17840篇
社会学   3987篇
统计学   451篇
  2024年   378篇
  2023年   1172篇
  2022年   683篇
  2021年   1175篇
  2020年   978篇
  2019年   1090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934篇
  2015年   1321篇
  2014年   3206篇
  2013年   2529篇
  2012年   2629篇
  2011年   3167篇
  2010年   2815篇
  2009年   3176篇
  2008年   3461篇
  2007年   2285篇
  2006年   1545篇
  2005年   1486篇
  2004年   1194篇
  2003年   911篇
  2002年   1037篇
  2001年   954篇
  2000年   649篇
  1999年   354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资本逻辑在整体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推动现代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资本逻辑内在矛盾运动的激化过程正是当代种种发展风险生成的内在机制.当今人类文明所遭遇的风险境况表明,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归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可欲性、合理性和正义性.应对无人能幸免的风险挑战,消弭贫富阻隔和对立,以人本逻辑反思并超越资本逻辑,重建被资本抽象化了的生活世界,为社会主义的正当性提供了新辩护.  相似文献   
33.
对分课堂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与高校课堂改革目标相一致, 为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带来了更多可能.将对分课堂模式融入高校课堂, 开展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模式实践,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更应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34.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以通识课程奠基,以学科课程立命,以教育课程定向。教育专业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基本逻辑结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技能课程。学科课程可按照认识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学会研究小学教育的逻辑来建构;活动课程可按照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育来建构;技能课程可按照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来建构。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逻辑与历史的完全一致,而是内含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这就必然涉及逻辑与历史何者优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批判蒲鲁东主义逻辑先于历史的形而上学错误,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论证了历史优先于逻辑的观点.习近平“四史”重要论述确证了马克思的历史优先原则,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应坚持历史优先原则,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我们既要从“四史”中汲取知识材料和价值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而指导具体的意识形态实践,也要从“四史”的群体宣传、社会传播和代际传承着手,致力于解决理论性与感染力的矛盾问题,寻求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39.
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教师也需要从核 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 能灵活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0.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科学提炼概括出的新青海精神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是各族人民在新青海建设实践中迸发出的意志力量,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本文深入阐释剖析了新青海精神产生的渊源和内涵,并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践行新青海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