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47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0 毫秒
41.
管仲与棱伦分别是先秦齐国和古希腊城邦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二的改革与实践中,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管仲采取“法自君出”政策,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梭伦采取“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制度;加之二改革所依托的社会载体不同,致使二的改革在民主思想观念等方面形成极大差异,也直接影响中西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多把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的历史观视为历史唯心主义,而对其学说中客观存在着的科学史观的萌芽因素则不予承认。人们多注重对这些思想家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念的批判,而忽视了对他们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土地所有制关系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的科学史观的萌芽形态的阐释,肯定其思想在科学史观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3.
1927-1949年,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取向,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一时期,国民党坚持以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思想建国的文化取向,因其与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而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44.
1914年5月,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杂志。在该杂志上,围绕着对袁世凯帝制的批判,章士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他以调和论为哲学依据,认为封建专制政治好同恶异,消灭了自己的异体,违背了事物的调和律,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章士钊具体分析了封建专制毁灭的机理。本文认为,研究章士钊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人的政治思想,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董仲舒是西汉时的大儒,他的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许多方面。他的法制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统治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原志定罪论的影响较为突出。本文旨在对董仲舒的原志定罪论展开讨论,探讨董仲舒的法制思想。  相似文献   
46.
雷池月 《领导文萃》2007,(9):108-113
做宰相难,原因在于他处在封建政治的枢纽位置。君相、君民、官民、官府、僚属各种矛盾在他这里汇集。这就要求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能知人善用,更要能宽容大度(忍人之所不能忍)。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要善于揣摩圣意。因势利导,把体制的缺陷所可能导致的恶果减低到最小程度。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十一世纪的中国,基本上达到了贤相标准的有好几位,当然都不够全面。其中比较突出的典型应当首推王旦。  相似文献   
47.
明末启蒙学者的封建、郡县之辨实际上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以"公天下"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君主以公心治理天下,反对君主专制。二是以人性自私论为依据,肯定天下人的私心私利,进而将君主公心解释为满足天下人的私心私利。两种理论都可以推导出对封建制某种程度的肯定,不同处在于,人性自私论否认治权在君,不再寄希望于君主的个人道德,这就为明末的封建、郡县之辨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8.
宁蒗 跨越 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宁蒗县,历史上曾被外界称为“天下神奇诡秘杂揉之处。孤悬江外情形特殊之区”,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经过民主改革于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简称民族直过区),这种“隔夜不同天,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嬗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的特例,系全国第一批272个贫困县之一。1951年和1957年,  相似文献   
49.
论中国古文化的地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中国古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世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 ,属于大陆民族文化。东亚大陆那种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 ,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地理状况是中国古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中国多山的环境、陆路交通又十分困难的自然条件 ,也是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基础 ,并在这种互相封闭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了典型的宗法家族社会  相似文献   
50.
写出人的现实困境 —— 论《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的主旨不仅仅是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它更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于表现了鲁迅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全部哲学思考。《伤逝》对于爱情 ,人性以及新的道德都提出了质疑 ,这是由于 ,对于人的现实困境来说 ,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