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新世纪:“底层叙事”的流变与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世纪十年最醒目的文学现象,底层叙事在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立场得到广泛注目与肯定的同时,其对苦难的过分渲染堆积,以及人物性格简单化、故事结构模式化的倾向也一直受到诟病,这无疑成为底层叙事亟需突破的写作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的分层、流动和变异现象受到作家们的重视,成为其书写视域拓展的重要表征。然而从更高的审美追求来看,底层叙事还更多地徘徊或止步于叙述对象与书写形式的变化方面,而并非艺术水准的真正提升。在对底层叙事进行整体性观照的同时,可看到由于消费主义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和过于贴近生活的书写现象,使得底层叙事缺乏精神资源的支撑,而这种精神资源须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现代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中去寻找,使底层写作的叙事空间和审美品格得以拓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72.
近几年来,对"底层文学"的批评聚焦于其苦难化、模式化的单一主题倾向.但从大量的文本事实出发,可以发现,"底层文学"的主题从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重主题的意蕴追求.主要有六个方面:现代语境下的社会批判性;温善性情的诗意表达;民间精神的发掘倡扬;宗教信仰的艰难旨归;生态失衡的焦灼呐喊;失落情怀后的理想寓言.  相似文献   
73.
评论界通常认为渲染底层道德优胜是新世纪底层叙事根本道德倾向。事实上描述底层道德失败也是底层叙事的重要内容。两种道德倾向都有现实依据,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有"文以载道"性质:即强化某种道德倾向实际隐含着不同"言外之意",都是经由道德现象而指向特定社会和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4.
现实主义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潮",对新文学起着推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在新世纪文学的背景与视野下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反腐小说表面的现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的现实主义追求,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而底层小说也因自身命名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表达底层、采取什么叙事态度表达底层等问题的提出,使得现实主义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削弱.只有分析与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才能获得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真正写"现实"而非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5.
对与常规政治相对的对抗性政治的研究分为以西方世界为对象的社会运动研究和以第三世界为对象的革命/抵抗研究。斯科特与底层研究学派同属后一种,均关注第三世界底层,从葛兰西承继颇多,以书写未被书写的反抗史为学术使命,拒绝底层无政治的偏见,分别以公开政治vs.底层政治、公民社会vs.政治社会两分法划出与精英政治不同的独特底层政治,同时提升了政治的复杂性与底层的复杂性。在研究意识形态支配时,二者都回应葛兰西关于底层被霸权、没有独立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论断,强调底层意识的独立性;在对底层抵抗行为的研究上,都意在克服关于底层的理论中成长史和悲剧史两种偏颇。但两派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视底层为有统一意识形态而无公开行动,后者视底层为有公开行动而无统一意识形态,即对两种偏颇采取了不同的克服方向。  相似文献   
76.
77.
壮族青年女作家陶丽群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新的写作态势:在小说叙述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表现乡村农民(包括都市弱势群体)生活时,不是一味地渲染其苦难悲切的场面,而是别出心裁地以充满微笑的艺术笔触,着力描绘农村生活色彩斑澜、给人暖意的世俗景观,塑造、揭示、颂扬社会底层人物具有的纯朴、勤劳、坚韧、本分、正义和宽容的可贵品质和力量;与此同时,为展示桂西壮族村寨别具一格的独特文化和风韵,陶丽群在塑造、刻划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注意用原生态的笔墨去描绘、还原桂西壮族村寨古今沿袭的独特风习。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陶丽群近年小说"底层写作"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8.
作者从底层视角切入长篇巨制小说《你在高原》,探讨了底层民众在革命时代、后革命时代的历史遭际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苦难与无告,以及作家在这种底层叙述中所凸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  相似文献   
79.
鲁迅晚期杂文聚焦于文化记忆对国民精神的形塑过程,聚焦于权势者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与管控,形成其内在的精神轴心与底层立场。鲁迅杂文指出,文化记忆承载着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关联着一套排斥异端的规则;同时,他还探究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背后的权力机制。作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鲁迅既珍视异见声音、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同时也始终以一个异端者的方式为人与为文,实践着自身的文化抗争。  相似文献   
80.
语言底层理论揭示了底层现象的存在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民族底层;二是语言转用。底层理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底层”一词已经跟接触语言学的“母语干扰”等概念合流。汉语底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但无论在底层词、底层音系特征还是底层形态一句法方面,都存在判定标准问题及其它争议。作为南方方言之一的平话不应放在底层论的视野中研究,从汉、壮语接触历史与现状看,平话受影响的机制属于母语干扰或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