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88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516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791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王卫东 《东岳论丛》2006,27(6):181-183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造成了萌芽发展的迟滞。大陆性地理社会特征,是关键所在。在冷兵器时代的武力较量中,由于商业社会的凝聚力远远低于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使“萌芽”后的社会“必然”遭受落后民族的入侵,进而造成“发展悖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的异质性:乡城人口流动理论不应忽视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总劳动力仍然存在过剩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出导致农业总产出水平下降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的悖论.这一悖论的形成,是传统乡城人口流动理论忽视了农业劳动力异质性的结果.正是因为劳动力的异质性,导致在城市筛选过程中,农业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从而使农业总产出水平不断降低.这对城乡产生双重影响,特别是影响传统农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思想史中,孔门仁学所阐发的核心思想就是有关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孔门主张把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推衍成君宽臣忠民拥戴的社会政治伦理,在利益分割上,主张仁政、惠民,在"人之相与"方面,主张仁恕与兼爱.但是由于孔门自身政治立场的局限,其仁学与其标举等级的礼学在思理上彼此矛盾,不能圆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它克服了儒学悖论,使和谐社会理论从悖论走向自洽.  相似文献   
15.
汉大赋是西汉一代的文学代表,它显明的美学特征是它的巨丽之美。但是在这个美学特征的背后,汉大赋却存在着两个并行的悖论:一是巨丽之美不断地冲击、弱化着汉大赋的社会功利目的;二是由于汉大赋过分追求巨丽之美,极大地损伤了它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这两个悖论的并行,导致了汉大赋在文学领域内主导地位的丧落。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窥探其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逻辑矛盾、辨证矛盾和悖论究竟是不是三类性质不同的矛盾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至今尚未取得共识。本文试图用次协调逻辑的思想重新认识思维领域中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情与理的困惑选择--论时事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事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忽略的历史存在 ,由于与现实过分密切的关系 ,时事小说家们虽以史家自居 ,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因此形成了时事小说情感与理智两相悖反的独特现象。本文从对明君中兴的企盼、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对神鬼迷信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时事小说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投票悖论是困扰众多学者的难题,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对前人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案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从投票规则着手研究投票悖论的消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投票规则是解决投票悖论的关键,这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