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28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541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性公共文化,既具有文化遗产具体可视的物质属性,又包含民间信俗、制作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传统保守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其创作生产萎缩、日渐衰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文章从活态性、地域性、系统性角度,论述了对梁平木版年画的完整性、关联性、综合性保护,以保持其公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独特性、可识别性,激发其创作、生产活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体现其公共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对梁平木版年画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82.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背景,是回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古今文化关系的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数情况下,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同时也是明天的预示;从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吸纳外来文化和继承原有传统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张力对于创造新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非物质遗产大都是农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今天对它的保护便包含着许多悖论。例如,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结构性对象的解构性保护,对传承人的态度,市场经济体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都隐含着诸多两难的问题,期待着文化行政部门、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给出两全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贯彻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该文化遗产的人的保护;同时,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也特别依赖于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说起,强调了文化、历史的差异和多样一直就是对哲学意识中所追求的整体性、普遍性所发起的挑战;再回到黑格尔的"伟大合题",讨论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及普世伦理的问题,在道德的理论性资源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讨论了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84.
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在整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家族中,一直是个靠东挪西借过日子的穷亲戚.散文理论和散文批评长时期裹足不前,迟迟不能有所进展的原因,除客观上主流意识形态环境、社会历史语境造成的困境,以及研究者自身在学养和学理上的种种局限之外,在思维方式方法上的局促、失误,也是一个迄今仍具迫切意义、应引以为戒的问题.而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以及他对现代散文最本质特征的把握,却为厘清当代散文的运行轨迹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罗盘.  相似文献   
85.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7,3(1):124-127
本文以<新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青年>复杂、矛盾的思想文化蕴涵,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文章采取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力图回到原初的历史语境,探讨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关的现代文学的历史想象以及现代文学演变的文化逻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6.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公共部门在实际的社会管理过程中遭遇到诸多困境,在中央政府层面表现出社会管理部门的"条块分割",在地方政府层面则表现为社会管理聚焦领域的"碎片化",这些困境深层次的成因大多可归结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源性弊端——内部的多元主义倾向。这种内部的多元主义不仅表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制度运行的矛盾,同时也表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裂化,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无序竞争。针对内部多元主义的两种表征,分别阐述了其生成及演化机理,随后对如何扬弃和超越内部多元主义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建构服务型的、整体性的政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7.
之所以说自觉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其主要根据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与"天人合一"中的整体理念、和谐理念、生态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关系。把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理解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协调性"的方法原则,"整体性"的价值坐标,"全面性"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88.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其科学世界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即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的问题,可称之为深层的或内部的整体性;二是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联系,可称之为表层的或外部的整体性.其内部的整体性是外部整体性的根据和基础,其外部的整体性则是内部整体性的逻辑展开和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内部整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时代背景和任务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内涵在日益丰富的同时,其内部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不仅观点分歧、立场差异,甚至达到相互否定、攻击、难以认同的地步.这种分歧不仅不利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团结、交流和合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也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者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90.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