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14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518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814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多元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它对提高第二语言的教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理论创建、研究侧面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各种流派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指出这一领域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尚悬而未决,仍然有待人们去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2.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23.
在近代后期的科学背景下,恩格斯借助于当时科学理论的最新成就系统地勾画了"我们世界"的一幅幅画面.主要包括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画面、联系的和谐性和运动的发展性画面、运动不灭的画面、生命存在的画面、生命起源的画面、生命进化的画面和人的进化发展的画面,这些画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恩格斯的辩证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4.
通过在李代数的普遍包络代数上定义微分算子,讨论了一些性质;根据微分代数的定义和普遍包络代数的结构,给出了李代数上微分代数的结构,且利用基本的代数知识得到了2个定理,3个命题.  相似文献   
25.
十六、十七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17世纪期间,世界各个区域文明的结构和内部秩序在前些时期的相对混乱状态逐渐告一段落,大规模内部整合运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这些发展的动因皆基本源自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都力图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沿循自身的历史轨迹继续向前发展."同以往的各个时代一样,在现代早期的几百年间,众多发展都是发生在各个文明内部区域之内的,它们同更大范围的世界趋势之间的关系很小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惟独只有美洲除外".[1](P520)同时,由于各个文明大规模的整合和西方人渡海东来的共同作用,使各个文明相互之间的差异、区别又一次相对明显的凸显出来,相互之间的交往、联系、矛盾、对峙和冲突也在一种新的高度上展开.  相似文献   
26.
全球化:普遍制度文明与主体实践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全球化进程必然伴随全球性普遍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转换。制度文明及其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全球性制度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主体普遍交往中的冲突、相融、创新、转换是其发展方式。普遍制度文明对于各发展主体的具体制度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推进其发展,也可能导致其衰亡。普遍制度文明并不意味着全球制度的一元化。增强制度意识,推动国际“游戏” 规则的合理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必须选择。参与制订全球交往规则的根本前提是加快发展,加快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27.
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相关程度的实证研究 ,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论述了普遍语法对克服语言僵化的途径及其理论依据 ,认为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正面数据”等内容对二语参数的设置具有较强的激活功能 ,并认为“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和“输入假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9.
阿奎那关于个别感觉与普遍理性表征的理论是其对理智之非物质性论证的关键部分,但这一理论受到司各特、奥卡姆及布里丹等后来者的批评。然而,这些批评其实都不能成立。阿奎那的论证并不像罗伯特·帕斯纳奥对他的诘难中所说的那样,犯了从一个表征的语义内容推出此表征之本体论属性的“内容谬误”。此外,由布里丹本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布里丹实际上不得不接受他所批评的阿奎那论证所蕴含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0.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