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4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75篇
管理学   536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474篇
人才学   20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569篇
理论方法论   628篇
综合类   10433篇
社会学   1128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512篇
  2014年   1020篇
  2013年   916篇
  2012年   1102篇
  2011年   1168篇
  2010年   1094篇
  2009年   1100篇
  2008年   1390篇
  2007年   1060篇
  2006年   925篇
  2005年   850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674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低龄化写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象,而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道泛文学景观。该现象的出现有创作主体主观上的原因,更是文学之外的其他力量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82.
在现代汉语中“鸳鸯”是联绵词。通过对“鸳鸯”的历时考察,发现“鸳”、“鸯”能单用、分用,有重叠形式,“鸳鸯”有异序词,也和合成词一样。所以用现行的有关联绵词的语素识别方法一双向替换法不好判断它是否是联绵词。通过考察联绵词的来源,提出了新的判断方法,用两个公式区分联绵词与合成词,最终确定“鸳鸯”从古至今都是联绵词。  相似文献   
83.
一个专名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它与对象的任何属性以及识别标志都没有必然联系。有关专名所指对象的可靠知识 ,我们是不能从专名本身得到的。我们从亲身感觉中、从他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或百科全书中所获悉的有关某专名对象的知识 ,并不是该专名作为语言单位所固含的知识。我们应该把语言体系中名称意义所包含的特征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加以区别。专名可以一直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而摹状词却未必。内涵论者所偏爱的专名只是专名中一种特殊的种类。  相似文献   
84.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85.
随着中西方艺术的不断交流、吸取和融合,水彩艺术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中国水彩艺术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成为有影响的大画种,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其中,中国水彩人物创作成为中国水彩艺术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难题。  相似文献   
86.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 2 0 5 )仲夏五月初。词中“四十三年”前当指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 ,该年六月以前仍是“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非指佛狸祠香火旺盛 ,而是指瓜步山下军民为北伐而击鼓操练。因此 ,此词是一首肯定开禧北伐的壮丽颂歌。  相似文献   
87.
汉语色彩词经历从依附实物名词,到抽象为独立表色的过程后,在已有的单音节色彩词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衍生的方法大致有七种:借物法、比况法、组合法、修饰法、通感法、重叠法、外来法。色彩词,乃至汉语语词的不断衍生,有助于人们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  相似文献   
88.
论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古老且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代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是十分显著和凸出的,但也呈现出泛化的特征,即主要集中在南和北两大地域风格的差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风格的地域性渐趋消融,同时也在潜在强化。到了当代,却出现了多元和具象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城与城之间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89.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 2 0 0 2年第 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 ,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之“志” ,是“以诗文传世”之“志” ,并把立德、立功、立言 ,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 ,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 ,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90.
关于“诗缘情”中其“情”含义的阐释 ,历来褒贬纷纭 ,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与诗论开山之祖的“言志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实际中揭示其“情”的含义。循着这一思路 ,不难发现“诗缘情”实是一种新的文学观 ,其“情”主要指物感之情 ,一己之情 ,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 ,使文学走向最终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