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38篇
  免费   2609篇
  国内免费   613篇
管理学   8560篇
劳动科学   261篇
民族学   1489篇
人才学   1258篇
人口学   255篇
丛书文集   26370篇
理论方法论   4703篇
综合类   46214篇
社会学   4432篇
统计学   1518篇
  2024年   485篇
  2023年   1790篇
  2022年   1003篇
  2021年   1733篇
  2020年   1602篇
  2019年   1838篇
  2018年   794篇
  2017年   1333篇
  2016年   1745篇
  2015年   2855篇
  2014年   5730篇
  2013年   4814篇
  2012年   6122篇
  2011年   6757篇
  2010年   6151篇
  2009年   6441篇
  2008年   8142篇
  2007年   6147篇
  2006年   4922篇
  2005年   4678篇
  2004年   4265篇
  2003年   3834篇
  2002年   3408篇
  2001年   2858篇
  2000年   2162篇
  1999年   1142篇
  1998年   633篇
  1997年   473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价值导向型医疗有助于让患者以最低成本得到最具价值的医疗服务。该文通过分析肿瘤专科医院开展价值导向型医疗及取得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价值导向型医疗在我国发展初现端倪,但成熟度偏低,也存在社会知晓度低、患者不配合、医疗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医院制度建设不配套、缺乏政策支持等阻碍因素。对此,提出推进价值导向型肿瘤诊疗建设的措施:推进肿瘤多学科诊疗体系发展,推进肿瘤日间治疗建设,创新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03.
池田大作提出把人的心与心联结起来的“精神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道路,从他坚信“内修”的东方文化价值、身体力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重视民众力量和价值三个方面,可以领略池田大作旨在通过沟通东西方文化、推进建立和平世界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0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终端"推动者和实践者。现阶段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新兴组织不断涌现与党组织作用削弱的不适应,"权力和资源缺失"与服务刚性增强的不适应,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与群众政治参与欠充分的不适应,群众诉求多样化与满足渠道单一的不适应,部分党员党性不强、意识淡化与始终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莱西会议精神"指导下,全面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上高度认识是前提,加强支部建设是核心,坚持法治、完善村民自治是重点,紧扣服务、创新制度是关键,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5.
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由观,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文明的思维方法,以反思的态度、批判的基调、开拓的立意阐释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且在改革制度、社会管理、教育民众等操作层面上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实验哲学自兴起以来,科学哲学界对它的质疑和批评从未停止:质疑实验哲学方法的有效性,怀疑实验结论的可靠性,甚至否定实验哲学的学科独立性。针对这些质疑和责难,文章试图通过对实验哲学的学科定位,实验哲学方法本身和实验哲学研究领域进行批判性分析,展开对实验哲学的辩护。  相似文献   
109.
崔先生认为,儒学的理论结构包括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与之相应的有"仁""礼""命"三个基本范畴。社会的理论层面的"礼"从形式上来说是指礼仪,从实质上来说是指伦理关系的等级差序原则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从功能上来说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治国工具。心性的理论层面的"仁"是儒学道德观念系统的基础,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德性和忠孝信义的德行,其根源在于人性本善,人们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人格。超越的理论层面的"命"是内化于人的道德本性中的可以被人认知的、体验的对象,它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相值而形成的气禀,注定了人生的必然遭际,不是某种外在超越的既定"安排",因此,儒学回应命的基本态度是不因超越的命运之必然而改变自己所应有的道德实践原则、方向和努力。遵循物理科学地生活,遵循伦理道德地生活,在人生实践中追求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