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8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504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227篇
人才学   18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442篇
理论方法论   420篇
综合类   7250篇
社会学   627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732篇
  2013年   678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889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788篇
  2008年   1062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25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世代相继,绵延不断,其恒常性和稳定性十分突出明显。究其决定因素,乃是一个民族生活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而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最终极的根源;并且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审美情感方式所使然。  相似文献   
72.
毛泽东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位置、范围、作用。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他们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人。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接受者也就没有文学;文艺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与评判;接受者对文艺作品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接受者对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检验,接受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必须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个变化,接受者影响文艺作品的再生产。创造者有一个情感移向的转变及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73.
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并没有像关联论那样引起语用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应有的学术效应.它同关联论一样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因而值得人们深入研究.文章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要点,重点评述了顺应论四个关键概念做出选择、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同时也呼吁语用学界应给予顺应论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74.
时光 《现代妇女》2005,(10):4-7
有调查表明,中国有33.9%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比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升了25.4%。在2000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中,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现实中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仍然是复杂和令人思考的。甘肃省定西市下岗女工何洁就因长期遭受严重的家庭暴力,曾5次到原定西县法院起诉,要求与丈夫张栋解除婚姻关系,但每次都被法院以夫妻感情没有完全破裂为由判决不准离婚。2005年5[]1月,绝望的何洁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以死抗争。当…  相似文献   
75.
周作人、刘半农等人提倡收集整理歌谣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民俗学意义上的。而当新诗被普遍认为缺乏必要的美学质素,写作者们四处寻求解困策略之际,歌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作新诗的可能性资源之一。除在理论上把新诗与歌谣的关系作为一个话题加以探讨外,一些写作者也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地借鉴歌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新诗借鉴歌谣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76.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77.
实践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指出了美感和美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一种凸现了人、人的活动、人的自由活动的美学。在理论上 ,实践美学顺应历史的潮流 ,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走出了古典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在现实上 ,实践美学针对时代的虚无 ,高扬人的旗帜 ,为美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8.
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少年的生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未来的希望与辉煌。而现实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让认知和理性取代了生命的存在,往往忽视关注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本真的教育。  相似文献   
79.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育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美学思想和进行美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0.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