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7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74篇
劳动科学   49篇
民族学   165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04篇
丛书文集   793篇
理论方法论   221篇
综合类   1577篇
社会学   311篇
统计学   18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41.
贫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问题,许多扶贫措施也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背陇瑶村落50多年的社会变迁进行考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村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贫困是一种文化秩序的结果.扶贫工作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把扶贫者的思想观念灌输给贫困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富人或者强权者的财富观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感,双方以一种合谋的方式制造了一套关于贫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42.
贫困测度指标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一般来说,研究贫困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贫困的识别;二是贫困程度测定;三是反贫困效果判定以及相应的战略选择。贫困识别问题主要指贫困的基本范畴及贫困线的合理确定,关系到贫困集合的准确界定;贫困程度的测定主要指贫困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关系到贫困程度大小的判  相似文献   
43.
基于人力资本的理论,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定量分析的数据收集层次。中国贫困地区个案实证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水平、劳动技能水平与知识教育水平都与其家庭经济收益大小有着某种线性关系。因此,今后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导向应向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倾斜,这是贫困地区能否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产业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中一项重大政策,客观评价其对农村家庭未来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自我发展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构建风险响应能力,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Bootstrap中介变量模型法对参与产业扶贫是否抑制农户相对贫困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通过参与产业扶贫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相对贫困的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产业扶贫降低相对贫困程度影响中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而社会资本并未在其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5.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与贫困做斗争,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站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治理历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探求其创造减贫奇迹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对现存治理问题以及兼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一未来战略目标的综合判断,提出“十四五”阶段以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为赋能治理导向、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为赋权治理导向的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47.
利用中国2011-2018年省份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探讨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影响贫困因素的基础上,减贫效应依旧显著;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显著,即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家庭增收和弱化收入差距的渠道影响贫困,但数据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相似文献   
48.
49.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50.
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失去平衡,突破环境承载能力,陷于衰退之中,形成打击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迫使人类加速资源消耗以图生存,从而引发非持续的环境异化和人口素质低下。与此同时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穷人的产生,贫困的累积,都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难题。中国的人口压力主要集中地体现在贫困地区。如果说,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问题的挑战,对于西方国家表现为如何维持原有文明模式,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在建立一个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