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135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73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未来取向是对于积极未来的思考、规划和建构,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时距知觉更近,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知觉多普勒效应,面对延迟折扣时表现出更低的时间折扣率以及在未来重要任务和紧急但不重要任务的优先权设置中更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低未来取向的个体则恰好相反。这种人格的差异被证明具有遗传性,基因和早期成长经历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此外,未来取向调控时距知觉多普勒效应还存在于具认知当中,体空间位移和眼动的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的未来映射在空间运动的右侧进行。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借助遗传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手段以及精神疾病及其干预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  相似文献   
72.
AIGC领域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机共存的新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机交流将逐步普及。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具有较大的可控性,人可以对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控制,但这未必总能带来理想的交流效果。另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也在对人进行着反射,或用自己的方式对人进行驯化。AIGC为平民进一步赋权,艺术创作渗透进日常空间与生活,普通人有了“艺术化生存”的可能,但艺术的独特气质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断消磨。AIGC也会带来高度虚构化的视觉空间以及幻像化的人,如人的数字化或各种虚拟人,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进一步被模糊。  相似文献   
73.
刘海 《船山学刊》2011,(1):97-100
学术界一般以“离形去知”、“人之无情”等言论及其众多体残疾的智者形象为依据.认为庄子哲学是反对体的“心灵学说”,否认庄子哲学的体之维。事实上,庄子哲学的出发点正是从“生命为贵”、“真性情”及其“婴儿”情态作为庄子哲学的体之维,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4.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5.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13,(5):117-128
体在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受压抑或被遗忘的地位。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智的具特征逐渐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具心智的中心主张是,认知、思维、情绪、判断、推理、知觉、态度等心智活动是基于体和源于体的。体与世界的互动塑造了心智的性质和方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依据,而心理学的行为实验则证明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对心智产生实质性影响。大量的中文成语借助体感受和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理念和复杂情感,更进一步佐证了心智的具特征。  相似文献   
76.
对还没有掌握知识要点和应用法门的学生,放任不管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自己学习和努力中实现所谓的“自我超越和成长”。只会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失去求学的乐趣和信心,越是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对他们冷漠,对他们态度强硬,就使得学生坦言自己不敢接近教师,更加不敢提问不会的内容。这也就偏离了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了。与之相反的我们提倡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从价值论的视角论证语言具认知合法性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本体论才是论证语言具认知合法性的深层路径,并试图对语言以及认知的本质作出揭示。语言具认知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摒弃了工具主义、计算主义语言观所持的"认知即计算"的观点,视语言为表现人们生存,揭示生命意义,反映人类对自我、对世界认识与想象的社会文化现象,把语言认知看做是认识、寻找以及改变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当体进入认知活动,才能获得对于认知的本真理解。认知是一项体参与下的创造性活动,在大脑的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也实现了语言的本质价值建构以及认知主体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体悟的把握。  相似文献   
78.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随着对社会认知的脑与神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具认知科学的兴起,社会脑概念的提出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都使得社会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有关社会认知的主要发现与新近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得以产生。该假说认为,大脑中至少存在两套机制来完成对于他人心理状态与行为的理解。第一套机制是基于大脑镜像匹配系统的研究提出的——具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第二套机制即传统心理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心智化能力”(mentalizing)。该机制存在的证据除了传统心理理论领域中行为研究论据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与具模仿系统相悖的实验研究。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0.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大胆美学实验。相较于叙事,以伊纳利图、李安和诺兰为代表的探索者近来更关注影像体验感、沉浸感的营造,更看重如何才能让影像诉诸观众的“情动力”(affect)和“全感力”(sensorium),将观众最大限度地带入到叙事中,近距离乃至“无距离”地具体验人物的所见所触所听所感。这类影像实践,就是“体验力电影”,这些电影构成了流媒体时代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核心,也代表了晚近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