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6 毫秒
61.
把“欲”与“情”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宋明理学把这个问题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理欲”是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理学在理欲问题上的保守性、狭隘性,对文学艺术起到钳制作用。朱熹对二程有所修正,他不满于别的理学家只说心性而不说情,自己用不少力气讨论情和欲,并且对人欲加以划分, 认为可以有“好的”和“不好的”之分,而不是象二程等人对欲一概否定。这就给人欲留下了一片得以存在、得以实现的空间,在理学严格拘管的背景下,这是一片很难得的空间。朱熹的一个贡献,是否定诗“序”对《诗经》“国风”里的大量情歌所作的政治影射的曲解,同时也是否定了程颐等人的阐释,而从“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角度来解释, 为后人开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2.
本文探讨了冯梦龙“三言”中的人欲观与理学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理学“理欲之辨”和“三言”文本的双重解读,论证了“三言”中表现出的人欲观是辩证的人欲观,和王夫之等人的人欲观有前后辉映之处。  相似文献   
63.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政治是先秦诸子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在这当中,儒法两家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注最令人瞩目,并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思想与哲学理论。作为各自学派集大成者的荀子和韩非,在儒法思想构成互补关系的战国晚期,具有可比较的价值与意义。道德是否具有工具性,能否作为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是荀韩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因立场的差异而使荀韩政治哲学思想分别呈现出道德于政治领域的弱化和政治的去道德化两种理论倾向与特征。这种既有继承又有推进的复杂关系,充分彰显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由周制向秦制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64.
“人性论”是朱熹以“理”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以及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并据此对理气、性命、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义利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朱熹认为“道心”为“天命之性”,“人心”为“气质之性”,并以其“理一分殊”论来揭示二者是“本与末、主与从、当然者与所以然”的关系。而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主张,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65.
在汉初确立大一统国家统治思想形态问题上,黄老之学主张兼收并蓄,而其所以可能需要有道和道家的独尊。“小察”与“大理”之分是以道独尊的天道依据,人欲可因论则是道家独尊的人道依据。然而理论和现实的制约使得道家的虚体式的独尊不可能成为理想的统治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66.
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美的学说,把"道"从物之外移入物之内,建构了他适性为美、全性为美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本质论上,他主张"自适其适",认为美在生命体本性的张扬,实开生命美学之先河;反对"适他之适","役人之役",成为身外之物的奴隶和殉品,对于认识美是人性的对象化而非异化弥足珍贵;在美感论上,他提出"至乐无乐",对认识深度审美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7.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坠落的结果."天理""人欲"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是在"人心"的基础上分化的.  相似文献   
68.
曹瑞琛 《理论界》2004,(6):368-368
中国儿童心理症者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得到证明的。  相似文献   
69.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0.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6,21(3):86-87
天理与人欲关系,即伦理道德规范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长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这对社会经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